春节期间著名的风俗习惯
在中国,春节通常是以祭灶开始的。过去一般政府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祀,一般百姓在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府船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祀。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一种习俗。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灶神”神龛。
传说灶神从去年除夕开始就一直待在家里,保护和监督家人。腊月二十三,灶神会升天,向天上的玉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根据灶神的报告,玉皇大帝把新的一年吉凶祸福的命运托付给了家人。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灶神的报告真的很有意思。看来祭灶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清扫灰尘
灶台节结束后,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我们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春节”或“除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子”,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处处洋溢着乐于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气氛。
3.春联
春联起源于符涛。“符涛”是一个长方形的红木板,悬挂在门的两侧,在周代。清代《燕京食隋记》说:“春联也符涛。”
五代时,西蜀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对联。据《宋史·蜀家》记载,后蜀大师孟昶命学士张勋在桃木板上题诗,曰:“非事,故以此为题,假意作诗:‘新年,甲节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诗人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家家最窄日,新桃总换旧桃”。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
到了明代,符涛改名为“春联”。明代陈在《毛云楼杂画》中写道:“春联的确立始于”除夕前,帝都金陵突然颁布法令,官学之家门口要加一副春联,皇帝走路都会出现。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城亲自看笑场,还亲自写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到门上还没贴春联。他去问,知道这是阉猪,还没有请人给他写。朱元璋专门为被阉割的猪侠写春联,上面写着“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相关性和幽默。经过明太祖的倡导,春联从此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现在的人都说今年越来越弱了。的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不再是吃一顿好饭和买一些衣服的传统方式。在感叹春节无聊的同时,关注春节的民俗可以让这一年更有意思。
1,祭灶
在中国,春节通常是以祭灶开始的。过去一般政府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祀,一般百姓在二十四日举行祭祀,府船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祀。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一种习俗。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灶神”神龛。
传说灶神从去年除夕开始就一直待在家里,保护和监督家人。腊月二十三,灶神会升天,向天上的玉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根据灶神的报告,玉皇大帝把新的一年吉凶祸福的命运托付给了家人。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灶神的报告真的很有意思。看来祭灶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清扫灰尘
灶台节结束后,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我们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春节”或“除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子”,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处处洋溢着乐于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气氛。
3.春联
春联起源于符涛。“符涛”是一个长方形的红木板,悬挂在门的两侧,在周代。清代《燕京食隋记》说:“春联也符涛。”
五代时,西蜀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对联。据《宋史·蜀家》记载,后蜀大师孟昶命学士张勋在桃木板上题诗,曰:“非事,故以此为题,假意作诗:‘新年,甲节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诗人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家家最窄日,新桃总换旧桃”。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
到了明代,符涛改名为“春联”。明代陈在《毛云楼杂画》中写道:“春联的确立始于”除夕前,帝都金陵突然颁布法令,官学之家门口要加一副春联,皇帝走路都会出现。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城亲自看笑场,还亲自写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到门上还没贴春联。他去问,知道这是阉猪,还没有请人给他写。朱元璋专门为被阉割的猪侠写春联,上面写着“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相关性和幽默。经过明太祖的倡导,春联从此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春节民俗:让新年更有趣。
2003-02-02 14: 11: 34 ...小雨...天极E时代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4.门神
新年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和对联。除夕(或29日)家家户户上街买春联,感兴趣的还铺纸泼墨闹春,把门户内外装饰一新。
传说中,门神是能捉鬼的茶和雷宇两兄弟。东汉应劭《风俗通》所引《黄帝书》说:古时候,独朔山上住着纳什雷宇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回顾树下的鬼魂。如果有恶灵危害世界,把它绑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两块桃花心木板上画了神荼和雷宇的肖像,挂在门的两边。
用来驱鬼辟邪。南朝梁《荆楚纪年》记载:正月初一,“作桃板触户称仙木,画二神贴户,左神萘,右神龙,称门神。”然而,真实史书中记载的门神并不是神龙,而是一位名叫成庆的古代武士。班固写的《韩广传》中记载,广川王(曲兵)的庙门上画着古代武士成庆的画像,身穿短衣短裤,手持长剑。到了唐朝,门神的位置被秦的和取代。
5.颠倒“福”字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一个由来已久的民俗。
“福”字现在被解释为“幸福”,但在过去它意味着“好运”和“好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民间干脆将“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还有一个传说是“福”字倒贴在民间。明太祖把“福”字作为暗号,准备谋杀。为了消除这场灾难,好心人马皇后让城里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门上贴上“福字”。自然,没有人敢违背马皇后的意志,所以“福”字被放在每扇门上。有一家不识字,就把“福”字倒过来。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反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砍倒那座房子。马皇后见事情不妙,急忙对朱元璋说:“家里人知道你今天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反了。这不就是“福”的意思吗?”皇帝一听真相,下令释放,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从那以后,人们把“福”字倒过来,以求好运,纪念马皇后。
还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是手写的,现在市场和商店都有卖。
6、除夕,团圆饭
除夕是指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正月初一)相连。“除夕夜”中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穷旧岁尽”的意思。人要革除旧部,革除旧年,来年意味着获得新的一年。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夜。所以这期间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去旧换新,消灾祈福。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显示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爱,这使得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家庭团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满足一家之主。老人们满屋见儿孙,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去养育孩子的细心和辛苦没有白费。这是多么幸福啊。年轻一代也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除夕对中国人来说极其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让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中国人是多么重要。
7、祭祖、守岁
中国人在节日里永远不会忘记死去的祖先,春节也不例外。在我国,用食物或鲜花来表达心意是中国人的一种常见仪式。祭祖的形式可能会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是相同的。
在中国,人们仍然有在除夕放哨的习惯。看新年从吃年夜饭开始。这年夜饭要慢慢吃,从点灯笼开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根据宗谷对荆楚岁时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不仅包含了对似水流年的告别和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美好希望。
8.新年祝福
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里和邻居那里祝贺新年,以前被称为新年问候。在中国,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拜年和拜年是有区别的:拜年是敲长辈;新年是同龄人相互祝贺的时候。现在,一些组织、团体、企业和学校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被称为“群体崇拜”。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拜年”一词的原意是给老人拜年,包括给老人磕头,祝贺新年快乐,问候他们的生活。如遇同辈亲友,也要敬礼祝贺。新年问候通常从家里开始。初一早上,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拜完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向家中长辈拜年后,人们外出见面也要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语,邻里或亲友之间也相互拜年或请喝酒娱乐。
9.接财神
根据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迎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户都会举行宴会来庆祝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