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黄道吉日,还是佛教?
儒释道都是中国的传统文明,都是世界的瑰宝!
佛教里也有吉日,而且很准。
当然易经也可以用,看你信哪个了。
儒释道合一,九流同源。
西方学者有“东方三大圣人”之称,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伦理”,就是伦理。在封建社会,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不同,每个人都应该各得其所。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帝把你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责任和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和履行你的责任和义务,你就会在知行中得到快乐。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旋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人生的命,也是修行的命——它在意义上是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有了这样的“命”或命,你才能活出有价值的人生。你要培养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然后你才能过有价值的生活。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道德经》每一句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用三五个字一辈子。目前被引用最多的“再聪明的人也是愚蠢的”其实并不是老子的核心观点,核心是“知其男而守其女,为天下之流。”对于世界流,常德不离不弃,回归宝贝。知其白,守其耻,为阿玛盖。对于Amagai来说,常德就够了,回归朴。知其白,守其黑,是世风。对世界而言,常德不专,回归无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男守女”、“知白守黑”、“简而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为个人修养的学术主张。
佛教讲“见性”。什么是性?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教有七个字:“见自然,救世界,悟万物。”看到你的心灵叫做“往里面看”,意思是你得想到一个探照灯来照亮你。你首先要能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培养方法。佛教修行基本上有三步,叫做“戒、定、智”。戒律是有所为,不说谎,不杀生,不做坏事等等;我不会被一切所扰,即使泰山崩于,我也不为所动;惠在哪里?从戒和定开始,智慧就会逐渐产生,也就是所谓的“定智双修”。不确定就产生不了智慧,有了智慧之后才能更好的安身立命。佛教是非常深奥的古典哲学,佛教是非常严格的宗教形式。这样,“佛”就包括了三样东西:佛法、佛学、佛学,包括家、学、教,形式是最完整的。佛教主要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写给北京五塔寺的一则笔记中说:“塔,标意;经络,标准口;佛,标身。”这意味着佛寺中的塔代表了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的口,告诉你他说了什么——前两者都是外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标准意义”。佛经(包括伟大的中国宗教学者慧能的《坛经》)就像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
经过长期的演变,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同化,在某种程度上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块供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上写着:“百家争鸣,诸法统一;三教合一,九流同源。“少室山也有一副对联:“分天地,教儒释道,终成一路”,总结的很好,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后都能达到* * *的目的。
从个人修养来看,三教观点不同,但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是一致的:儒家是“修身、齐家、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于一切。”佛教(佛教)是“见自然,救世界,悟万物。”这三句话是我自己概括的,可能不太准确,但我觉得可能更容易记住。
换个角度说,儒家是“人道”,佛教是求“佛道”,道家是穷(沟通考察差)“天道”。“人本”“佛道”相对明确,但什么是“天”?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天机、天意、天命”。它的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或自然的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还不知道的规律。
我们也可以改变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正心”,佛教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这背后,儒家讲“治天下”,道家讲“治身”,佛教讲“治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进行了概括,儒家说“不知生何以知死”,“如何济世”。不要迷上云里雾里的东西,要注意这个世界的修养;道家讲“穷尽变化”,力求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而佛教徒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界的扰乱现象所迷惑。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儒家更注重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更注重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佛教更注重内在的修炼,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主张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和内在修养开始,然后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而有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