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老人如何读书、写作、出书?
?如果有人告诉你,她60岁才学会读书,你会觉得有点晚吗?但有一个人,不仅起步这么晚,还坚持下来了。她就是78岁的江·。
蒋60岁学会了读书,76岁出版了一本书。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怕起步晚,但我怕人生短。”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不屈不挠的老人,江。
“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是江的座右铭,也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201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乱的时候,我穷的时候》的书,里面全是中国战乱饥荒时代的真实故事。蒋是这本书的作者,而这本书出版时,蒋已经76岁了。
蒋:“邻居说,哎呀,这老张老太太是文盲。她是怎么写这本书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说话。你只是开始得有点晚。我说,我不怕起步晚,我怕人生短。"
这些都写在打印纸的背面,是《乱时穷时》的原稿。这位老人手稿上的字看起来有点歪歪扭扭,但许多人不知道,江直到60岁时还是个文盲。60岁的时候,她开始做一件别人做了很久的事情——学习阅读。
江:“当我开始学习阅读时,我的妻子去世了。他在车祸中离开了。女儿说,妈妈,你不要整天想着我爸。想也没用。学会阅读。”
学会认字以便给孙子读童书是最初的动力。当初和她一起学认字的有三个老人。江的硬件条件最差。别人有拼音书,她却是从写歌词和快板开始学的。
蒋:“我把快板一个一个看,看完了再写。我编了快板,看了又写。我现在还记得,不忘。”(记者:你放弃了你所学习的一切吗?)好吧,我已经放弃了,那我就坚持下去。这是胜利。"
老太太的坚持,让这个迟来的开始获得了成功。她开始每天看格林童话和天方夜谭,但她就是觉得她的故事比书好看。75岁的她做了一件在别人眼里起步较晚的事情——边学写字边写作,写自己的故事。
女儿张爱玲成了她的张老师,每天下班后帮她纠正错误,补生词。渐渐地,老人有了自己的小字典,笔记本的皮已经被撕破,大大小小的字迹记录着他不会的生词。
从此,老人仿佛被钉在了沙发上,一个沙发垫,一条枕巾,一支笔,一叠打印好的废纸,从早到晚。
江:“只要我睁开眼睛,唯一会耽误我的就是吃饭和上厕所,剩下的都用来写作了。”
这时,老人又在他的座右铭上加了一句:“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不要偷懒。”虽然这些字很严重,但是老人把懒字写错了,改错一般都是他女儿来做,不仅帮她改错,还会帮她怎么开头写故事。
记者:“你也没写过故事。你一开始知道怎么写故事吗?”
蒋:“我不知道怎么写。我一天写不出一个字。一天就写几个字,说明我累了。”我一写,就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不想说废话。如果我能用两个字来解释这个,我肯定不需要三个字。“张老师”教我,你写书的时候,感觉旁边有人在听你讲故事。你给旁边的人讲个故事,这样写。"
有一次,江写了一个故事叫《闯关东》,被张老师连续批评,修改了三次。
那几天,女儿每天六点起床,发现老母亲正在点台灯,返工作业。渐渐地,姜记的越来越多,细节也越来越好。在后来成为单独故事的大宿舍里,江用几笔生动地描绘了大家睡在一起的情景。
在所有的故事中,最难写的是《饥饿的两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时期,她和儿子缺粮,受到婆婆的不公平对待。那段时间的惨痛经历,连回忆都需要勇气。
记者:“写了一半,写不下来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把它挑出来。不写吗?”
蒋:“不行,不行,我得把它记下来。我要把自己的困难写下来,让我的孩子知道我是怎么活下来的。”
经过半个月的痛苦坚持,江终于写完了《两年的饥饿》。这个故事是女儿放在博客上的,后来被推荐读图书馆杂志成功发表。江的第一部作品就这样为人所熟知。
蒋:“我写了一万四千字,它真的发表了。还邮寄了3000多元的稿费。这次我太开心了。我没想到我写的东西能出版。我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
没想到的是,她写的故事发表在2013,发行了6万册。老太太像个辣椒,老了就变红了。
读者:“书里写的都是她。在她的时代,在她的时代,有些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她的书里很少看到四字成语和名人典故,但老人写的每一个故事,在我看来都是闻到了农村的硝烟。”
姜总是说她的生活很好,但实际上她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蒋:“孩子,你都急着学什么。我这把年纪,还能出书。我说不怕起步晚,就怕人生短。我想多活几年,多读书。你们年轻人,到了六七十岁,开始学习就得迎头赶上。我76岁的时候同时学会了写字。我还出版了两本书,第三本也即将出版。我想陆续出版。”
记者:“你觉得他们开始做什么了?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做到吗?”
蒋:“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必须下定决心,也就是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要三心二意,这件事会办成的。
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请大家分享一下感受,谢谢!
成功永远属于加倍努力并坚持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