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是如何给自己取笔名的?
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红,原名张乃莹,出身于现在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一地主家庭,后因逃婚,从家出走,被困于哈尔滨的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
张乃莹曾用田娣、悄吟等笔名,后因和萧军结合,便开始使用笔名「萧红」,萧红和萧军二人的笔名连在一起,便是「小小红军」之意,作为东北作家军的领军人物,作为沦陷区出生的作家,萧红也写出了反日作品《生死场》。
像萧红这般用笔名秀恩爱的作家,并不多见,毕竟那个时代,能写作的女作家不多,能写作的女作家再找个能写作的男作家结婚,更是少见。
国统区著名实力派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一般认为,老舍的笔名既来源于自己的字。
现在,关于老舍笔名的读音,有争议。争议的主要来源在于舍字被简化之前只有去声。但老舍的儿子舒乙又曾出来力证,读上声也是对的,老舍自己对于上声无异议。
有人说,名字这东西,就是一个代号,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对于老舍这样的文化符号来说,名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所以,还是搞清楚到底读几声比较好。
像老舍这般从自己的名字中找的作家,其实挺多的。金庸就算是这种了,金庸原名查良镛,「查」是金庸的姓,「良」是金庸的辈份,只有「镛」才是属于自己的名,所以金庸就把「镛」拆开来起笔名,但他的叔伯兄弟查良铮就没有这么起笔名,查良铮的笔名是穆旦。
民国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渣男,金庸的表哥徐志摩。
徐志摩喜欢唐朝诗人王维,所以把王维的字镶嵌到自己的笔名中。
说起来,王维的字也够搞笑的,叫「摩诘」,其实呢,「摩诘」这两个字,并不能作为一个词,因为「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位大乘居士「维摩诘」(音译)名字中的两个字。
但王维自己喜欢佛教,又因为自己叫王维,就把「维摩诘」的后两个字当成自己的字。
徐志摩就更搞笑了,自己并不喜欢佛教,但喜欢写诗,尤其喜欢王维那种诗中有画的诗,于是就起名为「志摩」,意为「志在摩诘」。
王维把「维摩诘」拆开已然不像话了,徐志摩又把「摩诘」给拆开,直接膜王维,也是够了。
民国时通俗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张恨水著有《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通俗小说,粉丝众多。
鲁迅的母亲即为张恨水的小迷妹,鲁迅曾在日记中记录,自己赚了钱,就给母亲买了张恨水的小说邮回去,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鲁迅为了让自己母亲这样识字但不多的人能够读懂自己的作品,写了一堆乡土小说(如《故乡》),但像鲁迅母亲般的读者还是喜欢张恨水和张爱玲。
张恨水的笔名来源于李煜的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