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的名字和来历

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鲁迅”笔名的由来

1918年5月,在钱的鼓励和介绍下,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在“鲁迅”之前,他还用过“鲁迅”这个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文达以“鲁迅”笔名成名。

对于“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氏,小说中经常提到的“鲁镇”是他母亲的故乡;“荀”是他的外号,所以“荀哥”这个词也出现在他的小说里。另一种解释是,先生的密友徐守尚先生说,他亲口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了:(1)他母亲姓鲁;(2)周露是一个同姓国家;(3)意思是又笨又快。但不清楚这是不是鲁迅的本意。这是自嘲先生。这两种说法,都是字面解释,也符合鲁迅的生活,都有道理。最近,人们发现了第三种解释。人们认为“训”字在古代是狼的意思。出处见二丫?《释兽》:“狼极有力,速也。”按照这个注释,“鲁迅”指的是一只勇敢而强大的狼的儿子。历史学家侯外庐持这种观点。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吃人”制度。他用这两个字作为名字,很明确地表达了他要冒充“狼子”,彻底脱离封建社会制度的意愿。据说侯外庐的解释被提到鲁迅的妻子许广平那里,许广平连连称赞,表示同意。

■笔名“巴金”的由来

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李原名,字尚香。他们是“姚”的一代,巴金的大哥是,三哥是姚林。《诗经·赵国峰南》有三首甘棠,共三章。每一章的第一句都盖着“盖甘棠”的句子,巴金原名的最后一个字是“唐”和“毕甘”。“毕干”和“李以干”是巴金早期发表的文章和译作的笔名,因此长期被误认为是他的原名。

关于“巴金”这个笔名的由来,一直有许多误传。1985,巴金回复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我在法国沙多-吉里的拉方丹中学写完了《死》,想取个笔名。碰巧我的中国同学巴·伯恩为了纪念他而投水自杀了。至于笔名中的“金”字,是他的一个安徽朋友想到的。当时,他刚翻译完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不久,那本书的英文版还在桌子上。朋友听说要找一个好记的字作为笔名(姓“巴”),就开玩笑地说了一个“金”字。他采纳了朋友们的建议,从此“巴金”这个笔名就有了一个罕见的姓和一个普通的字。

1928年8月,他第一次用笔名“巴金”写了小说《死》,并把小说寄给了他的朋友索菲,索菲是上海明凯书店的销售部经理。苏菲收到这份手稿后,立即转交给叶圣陶先生,因为当时郑振铎已经出国,叶圣陶正在代理编辑《小说月报》。叶圣陶看了《死神》后,觉得很好,就出版了。于是,“巴金”这个名字开始在文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笔名“老舍”的由来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1899 2月3日出生于北京。因为老舍出生在农历年底,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春情”,这可能意味着庆祝春天的到来和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老舍上学后,改名为舒社宇。“佘语”是“舒”字的拆分:佘语,放弃;对我来说。意思是“放弃自我”,即“忘我”。后来干脆叫“老舍”。原因是我习惯了北方朋友见面时亲昵的称呼,如“老王、马劳”等。此外,还有自我牺牲、自我激励的含义,以及“是谁?”“老舍”这个笔名,最早是他在1926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使用的。在“老舍”前面加上“老”字,去掉后面的“虞”字,就成了大家熟知的“老舍”。这个“老”不是指年老,而是有着始终如一、永恒的含义,合起来就是始终如一、永远的“忘我”。他以“老舍”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老舍”,不知道舒庆春是谁。

■笔名“茅盾”的由来

茅盾的原名是沈雁冰。1927大革命失败后,从武汉回到上海。那时候,他还没有谋生。听从朋友的建议,他花了四个星期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幻灭》,准备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但当时他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他用真名,会给盛涛带来麻烦,《小说月报》的老板和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都不会允许。他的思想确实处于痛苦的矛盾之中。于是随便写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但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明显是笔名,还是会惹事,于是在“矛”字前加了一个草字头。从那以后,沈雁冰一直用这个笔名。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