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名叫刘

这几天,我熬过了疫情,熬过了春节,仿佛这个世界上的悲剧、喜剧、闹剧都在匆匆而过。花季少年刘留下的遗言“生而清,然犹洁”,戳中了他的心坎,让人落泪。我想用不了多久。刘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将会像流沙一样被飓风吹得无影无踪。但这样的悲剧总该让人反思是什么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

寻亲之旅是一个不该踩的悬崖。刘出生时,被亲生父母卖给了邢台的一户人家。他的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悲痛欲绝。他的养父母双双离世后,爱他的姑姑也不幸离世。面对一次次的事故,他坚强的长大了。他主动找到了亲生父母,因为从心底里,他并不恨他们,认为放弃抚养孩子一定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地方。但他从来没有想到,有些孩子的出生对父母来说是不合适的,孩子只是他们放纵的副产品。当刘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时,团圆只是刘的一厢情愿。他的亲生父亲和母亲都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他们的内心想否认刘的存在,而这个孩子的存在就是他们丧失良知和道德的见证。

对于这样的寻亲,缺乏足够的理解、引导和专业的心理疏导,使得青少年的寻亲如飞蛾扑火。对于这种家庭团聚,如果家庭团聚仅仅是通过DNA比对来完成的,那么技术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但人的内心往往是复杂的,情绪是微妙的。为什么孙海洋找到儿子后做了很多让我们敬佩的事情?因为他明白,离散的家庭找到彼此还不够,还有很多细节要处理。更何况,刘不是被拐卖的,而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这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现在我看到刘和他相知的父母的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似乎预示着未来更大的不幸。

寻亲之旅,法律严重缺位。事实上,刘以6000元的价格把它卖给了。他在疫苗合格证上看到自己的真名是丁静,又通过网络查到了自己父亲的名字。这个过程并不太难。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可以这么轻易的被抛弃,而他的亲生父母还能不负任何责任的活着。无论从出生到定居,其实很多环节都可以纠正这件事,只是直到孩子长大了,主动找亲戚了,人们才知道这个罪。这个漏洞持续了几十年,接下来的代价可想而知会有多高。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刘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一直被忽视,其亲生父母对其犯罪事实也一直没有清醒的认识。法律既没有唤醒他们的良知,也没有让他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寻亲之旅,无良媒体违背职业道德和操守。最让我气愤的是新京报的所作所为。首先,作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坚持客观、全面、真实反映事件的标准,不应该为了数据流量而有节奏。新京报没有进行全面的采访调查,只是听信了刘亲生父母的言论,做了一个报道,炒作刘在寻找有利益关系的亲人,无形中用自己舆论权的棒子打死了这个无辜的少年。新闻报道中有一个最小伤害原则,即同情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尤其是孩子和没有采访经验的人。显然,新京报不仅没有做到公正客观的报道,也没有考虑到这种报道对当事人的负面影响。

如果媒体没有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找个突破点吸引眼球,不去问真实性、不去考察全面性就报道,必然会带来“二次伤害”,伤害当事人、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的受众。

寻亲之旅,对于不理智的键盘侠来说,是一场“正义”的狂欢。随着事情经过媒体报道后的深入发酵,网络上各种谩骂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刘当然没有想到的事情会在网上被渲染成这样。少年的选择是,明确自己的死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让不懂的人闭嘴,让世界回到干净的地方,干净的来到世界,干净的离开世界。每次读他的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的呐喊,却没有人能听到。网络世界也不在乎真假,只在乎输赢。不在乎对错,只在乎立场;你不在乎理解,只在乎面子,真的很可怕。

刘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自以为是,给了世界一个响亮的耳光。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敲击键盘就能轻易判断的。我们在网上发泄情绪会伤及无辜,网络语言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利剑。很多事情要多角度考虑,不能偏听偏信。要独立思考,不要有节奏,勇于质疑,不要麻木接受。传递那些有价值的、有帮助的、温暖的话语,才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

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世界,都是一个完整的训练场,善良无辜或者十恶不赦的人都可能死在这里。我们只怪自己太麻木不仁,太愚蠢,太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