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鳜鱼的变迁

很多年以前,鳜鱼是诗情画意的。

?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泼刺绿波间”、“桃花瘦了鳜鱼肥”,等等。想象在那些朝代,鳜鱼和那些文人骚客厮混,自是风情万种。

不知从何时起,鳜鱼不再纯情,成了臭鳜鱼。

一切源于安徽商人的行商。

与山东人外出带着煎饼类似,安徽商人揣着鱼外出经商,时间长了,鱼臭了,舍不得扔,搽上盐,没想到居然变成美味,久之成了安徽一道名菜。

这个时期的臭鳜鱼和黑白色调的徽派建筑一样,仍然是诗意的,她一直是行走的状态,她是漂泊游子心中的乡愁,散发出淡淡的哀伤。

但近年,这道菜摇身一变,成了湘菜馆里的重头戏,而且名声大震。已让人忽略了它徽菜的出身,也算是湖南人拿来主义的成功典范。

臭鳜鱼被忽略了它徽菜的出身,也算是湖南人拿来主义的成功典范

湖南臭鳜鱼最早来自岳阳,鳜鱼多产于洞庭湖一带。后风靡全国湘菜馆,多做成干锅,更具昭示性。

湖南人将臭鳜鱼发扬光大,总结一条是更臭、更咸、更辣。

搞臭一条鱼有的是办法。鳜鱼处理干净后淋上料酒,撒上盐,挂起来,风干一天;然后将鱼全身抹上王致和臭豆腐腌制七天,一条臭气熏天的臭鳜鱼问世。搞辣一条鱼也看出湖南人手段了得。先红烧,再加剁椒、干红椒、青红椒等煨煮,要多辣有多辣,而且是深入骨髓的咸。

到这种状态,哪还是淡淡的忧伤,在更臭更辣更咸的基调下,湖南人将臭鳜鱼演绎得无比喜庆,虽然仍然是行走的,因洒满红红绿绿的辣椒,却像是热热闹闹的走亲戚串门。

吃臭鳜鱼的过程自然变得畅快淋漓,一份臭鳜鱼通常被饕餮们吃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鱼骨好像标本,不带一丝鱼肉。

那是怎样的大快朵颐,经过发酵的鱼肉如同蒜瓣,一层层一片片,颜色温润,鱼肉酥烂,香鲜透骨。肉身的鲜嫩在时间的腌制下,不再轻巧,有了厚重的意味,因为它穿越了岁月,行走在各种人生滋味中,不断地吸呐消化,背负着沉甸甸的故事,又被刻意增加咸辣噱头,借此刺激和满足我们不断变化的味蕾。

如此过程,情绪、味蕾和鱼肉一样愈加层次分明起来,欢喜,而且不是简单的欢喜,是历经磨砺后重生的欢喜,是苦尽甘来后浓墨重彩的喜悦。

在它之后,不再有山河岁月,因为这样一条行走的鱼,穿越的是时空,是各种人生况味,需要我们以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它相遇相离。

若以行走的姿态与臭鳜鱼相交,或许才会真正懂得这条鱼。她穿越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空间,从安徽到湖南,她的叙事基因更让人着迷。享用这条鱼,就是享用一部旖妮的故事。还有更有魅力的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