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建于何时?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伟在此设立莲池书院,是直隶省唯一的高等学府。

莲池书院建于1733,位于莲花池西北角,占地约五六亩,有门户与万卷楼相连。后来,黄彭年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将万卷楼置于莲池书院之下,用于书院藏书。

贾府建万卷楼是为了藏书,但到清初他的藏书已经散佚。

莲池书院建立后,雍正帝赠书一部分,直隶总督方冠成也拨款购买400册。然而,咸丰年间,这些书大多丢失了。

光绪年间,李鸿章拨款1,500两白银,购买了33710册藏书,藏于万卷楼,将莲池书院的藏书发展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但好景不长,后来在一场灾难中被烧毁。

莲池书院在清末开设“古学”,也招收日本、韩国的学生,开设了东方和西方两个语言学校。由于都是名师讲学,统治者也很重视,莲池书院的学生在清政府举行的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清代著名金石学专家毕沅曾就读于莲池书院,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林就毕业于此。

莲池书院名气很大,要求学习的学者非常多。由于书院容量有限,只能容纳四五十人学习住宿,很多人只好失望而归。

1669年,直隶总督署由正定迁至保定后,莲池书院位于省会,是名师云集之地,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直隶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莲池在乾隆年间重修宫殿,所以大修,由直隶总督方冠成主持。方冠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政绩卓著,深得乾隆皇帝信任。1751年,莲池宫开始大规模建设,***12的景观使莲池的发展达到顶峰。

《莲池十二景》的命名各有依据,大多是根据一定的典故和景点来命名的。卓锦亭在春午坡西南侧,南临荷塘。这座亭子是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命名的。《小八明家寻桃栽》最后一句的前两个字是“锦江水未满”。

相传在成都杜甫住处旁的浣沙溪洗织锦,可使织锦更加绚丽异常,故称“濯锦江”。卓锦亭是张柔工部乔伟忠建造的。建成后,其侍女常于荷塘洗纱,故据杜甫诗名“卓锦亭”。

绿野梯桥是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桥,建于元代,在寒青亭之西,横跨南塘。它是公园里唯一的元代建筑,被称为“白石桥”。

据《新唐书》?《裴度传》记载,唐朝著名宰相裴度为平息贞观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因宦官专权,辞官退隐洛阳。在吴桥建别墅,取名“绿野堂”。

据《旧唐书》?《裴杜传》记载:

东都位于李吉先,山凿,竹树,风亭,水榭,梯桥,架亭,岛环,为都城大胜仗。

绿野梯桥的名字由此而来。其他景点也是根据历史典故和景点特点来命名的。

后来清朝的嘉庆、光绪、慈禧也来过这里。历史上,荷花池无论是作为私人别墅,还是作为皇家园林的宫殿,都是严禁外人参观的。

在我做宫官的日子里,就连文员进入荷花池都要佩戴特制的“腰牌”,经过门童验证后才能进入,这和入宫的要求是一样的。这座花园是独一无二的,专属于皇室。后来,直隶总督曹锟的弟弟曹睿将荷塘改为“古荷塘”。

莲池书院建成后,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涌现了许多顶尖的学者,刘春林就是其中之一。

刘春林字润琴,号,出生于直隶河间府肃宁北石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进士后进入宝鼎莲池书院十年,后成为益友分科进贡生,并被授予顺天府乡“优秀进贡生”称号,从而得以参加礼部在宫媛举行的考试。

考试结束时,刘春林榜上有名,第一名由广东的朱汝珍获得。

5月21日,宫廷考试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一般只有一次考试,时间是一天。刘春林一大早就进入会场,黄昏时交论文。经过两天的评审,“阅文官”对论文进行评审,挑出10篇最好的论文,排名第一到第十。

24日上午,由皇帝主持,听完“阅纸官”宣读的前10篇论文后,将论文呈送给独揽大权的西太后慈禧太后。她在宫廷考试中重视楷书,宁愿忽视乌克兰文字,她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功过。

第一张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上的字浑圆苍劲,稳重饱满,但用笔太重。

慈禧见了,连连摇头,再看名字,心中一震。因为名字里有个“甄”字,他马上就想到了被杀的“甄妃”,“朱”是被清朝消灭的王朝统治者的姓氏,很恶心。看看她广东老家,想想洪秀全等人在清朝搅得不稳。她绝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闹事了。

所以,当我打开刘春林的第二张试卷时,慈禧看到她的字稀疏而漂亮。起初,她有点喜欢他们,所以她仔细地研究他们,对自己说:“刘春林,春林,春林。”考虑周到。

当时是大旱,举国焦虑。刘春林的名字让她想到“春风变成雨,雨一般落下来”。她认为这是吉祥的,她的脸亮了起来。看到刘春林的籍贯是直隶肃宁,就反复说:“肃宁、肃宁、苏静、安宁。”

这很符合她刚受八国联军之苦后渴望和平安宁的心态。于是,她不再批阅论文,下定决心让这个人成为状元。

根据清朝的法典制度,状元由皇帝选定。为了避免公众议论,慈禧下令光绪皇帝为状元。

光绪当时已经被软禁在瀛台,只能猜测慈禧的做事意图。他点状元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她点了刘春林,试卷在最上面。

就这样,刘春林被授予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刘春林做状元后的第二年,清廷宣布“停止科研,兴学”,科举制度的废除让出身农民家庭的刘春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秀才,因此他戏称自己为“第一批人中的最后一个人”。

在赢得最高奖项后,刘春林被授予帝国学院,次年他被送往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注册驻闽大使、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督学等职,后退居北平生活。

在随后的民族危机中,刘春林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世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