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哪些关于音乐的民间故事?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纥汗国被来自北方的回纥打败,回纥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向西向南迁徙。蒙古先民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勇敢地走出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入了蒙古高原的中心。
从此,蒙古人从狩猎民族变成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逐渐脱离山地狩猎文化,进入草原游牧文化时期。
与此相关,蒙古族音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游牧音乐,其基本风格已转变为“长调”。当时的主要音乐流派有:长调牧歌、“潮儿”合唱、马头琴等。比如田园、小黄马等等。
扩展数据: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民间音乐基本上由五声音阶组成,没有半音,五声音阶中的每个音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以辅音和羽毛为主音的调式较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跳六、七、八、九、十度;音域也很广,一首歌往往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一种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族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唱法是真假声分开使用,由于音高较高,所以更加高亢、响亮、多变。演唱者在唱长音符时,往往会加入一些装饰性的音调或装饰性的颤音,以营造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在长音符后用短滑结束句子,使曲调柔和醇厚。
此外,蒙古还有一种叫“潮儿”的唱法,即“呼麦”。这种方法是利用口中的空气振动声带发出* * *音,巧妙地调整舌尖的间隙,从音高中选择不同的泛音,从而在低音连续的基础上形成高音区的曲调。
这样唱,可以同时清晰地听到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但这种方法多是两部分唱,即几个人唱一个连续的低音,一个人唱一个高音。
百度百科-蒙古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