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丨南一村:千年古村 葡萄满园

编导简介

罗慧钧,广西广播电视台编导,《记住乡愁》编导

代表作品:《合浦——廉城廉风 业兴民安》《桂林——山水甲天下 风雨独秀峰》等。

“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和美好相遇。

——罗慧钧 ”

千年古村 葡萄满园

广西南一村位于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的桂林市全州县。在这里,越城岭与海洋山相夹的湘桂走廊,自古就是中原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一条湘江从南向北平缓流淌,滋养出了这一片肥沃的丘陵地。南一村就这样头枕湘江,背靠青山,胸怀沃野,走过了近千年的时光。

一年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南一村的葡萄园会披上白色薄膜。当我们把航拍器升起来,从空中俯瞰,延绵数百亩的葡萄园深深把我们震撼。为了给开篇拍摄唯美的画面,我们一连好几天早早起来,才终于拍到了被晨雾笼罩的南一村。当初升的朝阳撩拨开朦胧的纱帐,神秘美丽的村庄,慢慢呈现在了眼前。

我们到南一村调研拍摄的时候,村子里正在忙着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各项建设如火如荼,推进很快,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在拍摄的几个月里,我们亲眼看到了南一村的美丽蝶变。

给我们介绍村子 历史 的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王喜修。他把我们带到了“定国公祠堂”。这座祠堂是王氏后人为纪念先祖王巩而建。我们拍摄时,这座祠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作。

900多年前,王巩沿湘江南来,在黄龙湾上岸,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这里立宅建村,还给后人留下“诵清扬烈”四字,让后人铭记“做人清明、做事勇烈”的族训。

这样的族训对后世族人影响深远,南一村因此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出过恤民的知县,也出过忠勇的将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南一村人冒着危险给红军送水送饭,帮助红军打阻击战。

八十多年前,南一村这里是湘江战役的主战场。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之一脚山铺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南一村人几乎人人都能讲有关红军的英雄故事。最终,我们通过年轻人王驰讲爷爷的故事,红军后人李俊珂讲奶奶的故事,来展现那段烽火岁月,讲述南一村人与红军的鱼水情深。

鲜血浸染、战火洗礼,红军长征精神在南一村赓续传承。南一村人以长征精神为激励,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摆脱贫困。南一村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家庭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过上好日子,南一村人把希望寄托在柑橘种植上。可是万万没想到,经过三四年,柑橘种出来了,市场却发生巨变,柑橘卖不上价钱。接着又是雪上加霜,柑橘树遭遇致命的黄龙病。南一村人不得不把所有柑橘树砍掉,再出门打工。但他们心底,却是不服输的。

2000年左右,政府看到南一村遭遇柑橘种植失败,就请来农业专家给南一村“把脉”。专家发现南一村依山傍水,气候好,土壤肥,于是建议南一村种葡萄。在采访中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 科技 助农的强大力量。在农业技术人员的辅导下,南一村几位村干,勇于尝试,贷款试种葡萄,在试种第二年就成功了。

一亩葡萄六七千元的收入,不仅让他们很快还掉了贷款,还多挣了几千元。这个结果让南一村人信心大增,别的村也纷纷效仿。此后,南一村葡萄地从一亩、两亩发展到了500多亩。因为产业选对, 科技 支持,村民又吃苦耐劳,南一村很快就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南一村人种葡萄也就20年的时间,但他们把葡萄种出特色、种出规模,还辐射影响周边村子一起种,最高时规模超过了3000亩。2021年,南一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富起来的南一村,这些年还因为乡村 旅游 和红色 旅游 越来越红火,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于是,南一村人农忙时打理葡萄,农闲时在家门口卖葡萄、卖特产,钱包越来越鼓。看到在村里种葡萄挣钱,游客来得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创业。他们搞起直播带货、开起了农家乐,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编辑 | 郦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