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字的由来
苏州名字的由来是隋朝杨坚开皇9年灭掉陈国后因吴州有姑苏山,取“苏”重新命名为苏州。
隋朝建立后,改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开皇9年,即公元589年,杨坚消灭陈国后废除吴郡重新建置,因为城西有姑苏山的原因,改变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扩展资料: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7年(公元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3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
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
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以江南为南直隶省,苏州府属之。
清以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
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公历,以下同),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
百度百科—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