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稷坛的传说

传说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黄帝居于天下之中,而在他的四方又各有一个统治者,东方太皞(音hao,四声),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掌管着春天,属于青色;南方炎帝,由火神辅佐,手持秤杆,掌管着夏天,属于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辅佐,手拿曲尺,掌管着秋天,属于白色;北方颛顼,水神辅佐,手拿秤锤,掌管冬天,属于黑色;黄帝居中,由土地辅佐,手拿一根绳子,掌管着四方,属于黄色。他有四张脸,四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它们的中央,立有一个方形石柱,名叫“社主石”,又称“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遥想当年的帝王们,在礼乐声中对地三叩九拜的时候,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和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情。

社稷坛原是辽金时代燕京城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长寿兴国寺。到了明代永乐十九年,改造为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谷物神的地方。

传说太社之神名旬龙,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子孙,能辨别土壤,曾任土正官,后人们尊他为后土。太稷之神名弃,是被弃之郊外后,牛羊用乳汁哺育,飞鸟用羽毛御寒,才得以活命,故起名为弃。弃从小就喜爱试种野生种子,获得果实后,他就教人们如何耕耘。这个神话的流传,对于到社稷坛来祭祀的人来说,又平添了一种虔诚的心情。本来每年只是春秋来坛祭祀,后遇大火、大水、日食、天灾等,也在这里举行仪式。

明清时代的社稷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最为隆重的是社稷神。《白虎通》中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这社神和稷神,其实就是埋在社稷坛中央的一块长石和一根长木。演变到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祭社稷的时候,在社神和稷神的配位上有两位深受人们爱戴的“农业专家”。位享太社的神叫句龙,是神农氏的十一世孙,他是一位“地质学家”和“土壤学家”,能辨别土壤的性质,能种植各种农作物。颛顼高阳氏时代充任“土正”官死后,人们怀念他,尊他为后土。位享太稷的神叫弃,是古代一位精通农事的“农艺师”。传说,弃的母亲是邰氏女姜塬。她在一次郊游时,发现地面有很大很大的足迹,便试想用自己的足踏上,比一比大小。但是刚一踏上,就仿佛精神上受了一种什么感动,回来就怀了孕,生下了一个男孩,人们看不起这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将他遗弃在荒郊。可是牛羊哺育他,天上的群鸟使他温暖,人们把他抱了回来,取名为弃。弃从小喜欢农业,做游戏时,总是把野生的谷物播种到地里。后来果实成熟了,比野生的大且肥,又甜又香。他教会了人们种植,生活有了保障。他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创造更加丰裕的生活。直到今天,在山西省闻喜县的稷王山,有一种五色石子,有的象麦粒,有的象绿豆……,传说这是弃遗留下来的种子变成的。人们把这些石子叫“五谷石”。

帝王在都城设的社稷坛叫太社太稷,全国各郡县设立的坛叫社稷,都城由帝王主祭,郡县由帝王派出的郡县官吏主祭。因此,在中国各省各县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坛。

明清两朝的社稷坛座南朝北,坛北正门三间,进正门又有大戟门。戟门南有拜殿,再南就是社稷坛台。

皇帝祭祀社稷的时候,就把全国各地的“太岁神”都集中到坛台上主祭。坛台的黄土中央处,有一两尺见方的土龛,龛内埋藏着一根长三尺六寸,见方一尺六寸的石柱。每逢冬至、夏至,皇帝都要来这里主祭,合祭社主和稷主。如果两坛分祭,祭太社的坛叫社坛,龛内埋着一根木柱,尺寸大小与石柱同,叫稷主。在通常情况下,合祭时只用社主不用稷主。但有时把社主和稷主都埋在一个土龛内。因木石合埋一龛,好似夫妻合葬,当木柱腐朽就要重换新的木柱,人们便笑着说,太社要续新人了。后来,乾隆皇帝得知此事,觉得这样拿社主开玩笑,太不严肃,于是下令取消稷主,只用一个社主。

本来在远古时代,人人都可祭祀社稷,以表示对土地和谷物这两种实物的特别崇敬。当时的祭典也十分简单、原始。只是在祭奠时,扫地为坛,上放一把土和一根高粱根,就算祭典终结。后来演变为“民社”和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