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鸿山寺简介厦门鸿山寺法韵简介

红山寺简介

洪山寺位于思明区思明南路中段,即洪山南麓。该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该寺原位于红山与虎头山之间的山坡上,雄伟庄严,是厦门岛内第二座被称为寺庙的寺庙。寺后有一条古道通往南普陀寺以东的海边。两山之间,四面通风。每当雨季,风吹雨打,便有“洪山织雨”的奇观,是厦门八景之一。

清光绪十五年(1889),漳州南山寺的沈曦和尚应邀来寺住持,重修红山寺。后来,在Xi和我们一起的和尚去了创兴南普陀寺。民国初年,俗人蒋益德捐巨款重修宫殿建筑。民国十三年(1924),和尚将南普陀寺献为十方密林,红山寺随后被收为南普陀寺下院。民国27年,厦门沦陷,洪山寺居民多散居大陆,一度荒废。抗战胜利后,转由彩谷住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古修复了方丈庙,恢复了佛教诵经会的组织。1958年,寺庙被房管部门接管,转租给居民。1985年,在当地政府的指示下,佛教协会收回产权,迁走居民,划拨3000多平方米土地扩建寺庙。1986年,新加坡龙山寺华人高僧妙华老法师捐资巨资,对大雄宝殿、法堂以及多处建筑和房屋进行了改扩建。最初的重建工程是由苗华的法士诚大师建造的。自1989起,改扩建工程已移交给苗华弟子法云大师。

当时的老庙堂在降崖边,四周都是残岩,或者说_岩丛生,地势凹凸不平,很难在空地上立足。法云大师在策划工作,是根据山势地貌,精心经营,或者钻岩,在龙楼建杰阁;或穿过石洞壁,形成庭院,厅堂院落错落有致,由回廊曲径相连。攀于山门内石壁两侧,巧妙地利用陡峭的崖隙遍植竹花,建琼台亭,或在亭下画泉蓄水成池,放养水生鱼藻,造桥供人在园中赏鱼,或在一排排花丛间建亭、平崖,给人以静坐、听鸟叫的情趣。再看整体布局,既失去了佛寺的雄伟和威严,又有独特典雅的园林,使寺庙与山后的红山公园相映成趣。

洪山寺后,郑成功驻嘉兴监狱(村),有福建总司令许一鸣、荷兰殖民者赵珀在明帝天启二年(1622)进攻镇压“弘毅”的石刻。该文物现被列为厦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