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月亮的别称是什么?

古月的别称有夜光、孤光、夜光、玄度、太阴、玄兔、玄光、玄烛、素光、素光、素影、朦胧光、亮色、圆光、圆景、圆影、圆月、清辉等等。

月亮,俗称月亮,在古代也被称为太阴月亮和神秘的兔子,是地球上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周围的行星相比,它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月球表面布满了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现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地月关系:

地球和月球相互绕转,两个天体在地表下1600公里处绕重心旋转。月球的诞生给地球增添了许多新的东西。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同时,其特殊的引力吸引着地球上的水,并随之运动,形成潮汐。潮汐帮助地球早期的水生生物走向陆地。

很久以前,昼夜温差大,温度介于水的沸点和冰点之间,不适合人类居住。但由于其特殊的影响,月球对地球海水的吸引力减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使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趋于合理,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四季,降低了温差,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地球之所以看到半个月亮,是因为月亮的自转周期严格等于公转周期。这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联系?让我们看看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卫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卫星的自转周期严格等于公转周期。这两者之间似乎有内在的联系。

在地球引力的长期作用下,月球的质心不在其几何中心,而是在靠近地球的一侧,因此月球相对于地球的引力势能变得最小。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月球的质心始终朝向地球一侧,就像地球用绳子把月球捆住一样。太阳系其他卫星也是如此,所以卫星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不是巧合,而是有内在因素的。

月球地理:

月球表面有暗部和亮部,亮部为高地,暗部为平原或盆地等低洼地带,分别称为月地和月海。早期天文学家观测月球时,认为黑暗区域被海水覆盖,因此称之为“海”。比较有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明亮的部分是山脉,这里山峦叠嶂,纵横交错,到处都是零散的环形山,也就是月坑,是环形隆起的低洼状。月球上有33000多个直径大于1000米的陨石坑。贝利陨石坑位于南极附近,直径295公里,可以装下整个海南岛。最深的山是牛顿陨石坑,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球上还有普通的山脉。高山深谷重叠,给你一个独特的视角。

月球背面的结构与正面大不相同。月海占地少,环形山多。地形凹凸不平,月球最长和最短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短5公里(比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部未发现“肿块”。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点达到150km,而正面的月壳厚度只有60k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