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读多少书?秦始皇有三十万字。

我们现在提倡多读书,增加阅读量,但毕竟我们有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但在古代,尤其是皇帝,每天要看的基本都是公文。这些官方文件不仅需要他们阅读,还需要他们批准。一天下来,可以说工作量非常大。那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每天读多少书。

秦始皇忙于公务,每天阅读30万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世间万物,无论大小,皆依天下。上至平衡石,书昼夜呈献,不呈献不得歇息。”都说秦始皇专制,行政事务不管大事小事都亲自决定。就连“平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件,每天都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准休息。

按照“称一石”的理解,“石为120斤”。一斤在的单位价值在250克左右,真的可以说是“秦一斤等于今半斤”。根据刻有自重的秦权器物的测量数据,计量史学家知道其平均值为257克,“120斤”为30.8公斤。参考邢义田先生对书写《史记》的竹简重量计算的平均值51.015斤,如果把秦始皇批阅的文献同样写成每简38字的形式,“石,120斤”的长度可以写成31.79万字。

秦始皇“以秤石量书,昼夜呈献,不休息”,每天要处理的“书”竟超过30万字。这是一个惊人的阅读量!

张松:一看就能背十行。

曹操见了刘璋的使者张松,毫不客气。曹操手下的高级文官杨修非常看重张嵩的才能。杨修把曹操写的兵书给张松看。“看着看着就偷偷背。”这个故事,太平御览、文艺雷剧等书都是“强记”的典型,也就是美好的记忆。

宋人所撰《归心杂识》续称张松为“世俗生活浓厚的记者”。但是,你能在酒席之间看完一本军事书籍,首先说明了阅读速度的优秀。《三国演义》第60章,张永年与杨修作战,庞士元商议取西蜀,也被赋予了文学渲染。在罗贯中的作品中,张松和杨修有这样一段对话:“越秀说,‘居一隅,不知丞相有才?我会尽力让你看的。”叫身边的人从篮子里拿出一本书来,给张松看。宋观书名是孟德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 *十三篇,都是重要的战斗方法。读完之后,宋松问道:“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秀曰:“丞相仿《孙子十三篇》所作。”。公无才欺丞相。这值得传给后代吗?宋笑道:“这本书,蜀中三尺小儿也能背得动。"。什么是新书?这是战国时期一个佚名的人干的,曹丞相以为可以偷,免得下一步藏起来!秀曰:‘丞相所藏之书,虽成珍宝,未传世。据说蜀国的孩子都是偷偷背的,为什么要骗他们呢?”宋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就试着背出来。于是我把孟德的新书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没有一个字的错误。秀吓了一跳,说:“你什么都不会忘记。“你真是世界上的天才!”后人有诗赞:古怪描写不同,清高疏淡。聊三峡水,目测十行剧本。....."后来曹操知道了,就说:"古人和我不谋而合吗?”于是,“我们把他的书撕了烧掉吧。"

《三国演义》淡化了“燕国与酒国之间”的情节,削弱了张松才华的感染力。但圣歌中所谓的“视觉行书”直接肯定了张松的阅读速度。试想一下,一顿饭能把一本《十三》军事著作从头到尾读完,阅读速度真的非同一般。

汉武帝:日阅读量不到7000字。

《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新月初入长安,在车上写一封信,要三千。公车让两个人* * *捧书,却只能赢。人从上面读,停下来,尽力而为,二月读。“汉武帝连续几天读这种“两人持其书,惟唯其能胜”,也就是两人勉强能举起的“奏章”,每天停下来的地方都仔细做了记号,然后从有记号的地方继续读,直到二月。东方朔写道,“用三千打竹简”,邢义田先生分析“如果东方朔用竹简代替竹简,三千竹简的重量约为9491.825克,约为9.5公斤。”“如果东方朔使用更简单、更宽的木简,3000张木简的重量将会增加几倍。"

假设东方朔用竹简书写,重9.5公斤,仍参考邢义田先生计算的51.015公斤的平均重量,东方朔所写的字数应略大于《史记》的18.62%,即98000字左右。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这些字,日均阅读量不到1.7千字。这自然与这位“才华横溢”的皇帝政务繁忙、兴趣广泛有关。仅凭东方朔“二月读书为终”的故事,似乎无法讨论汉武帝的读书速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秦始皇,每天要处理30多万字的公文。

做这样的比较,其实要注意以下几个事实:秦始皇的“秤石量书,昼夜呈献”,恰恰是军政管理的常规工作。而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会有这样的办公内容。他读东方朔的《戏信》,其实可以理解为“业余”读“闲书”。此外,汉武帝似乎很认真地读了东方朔的信,说:“读一读,停一停,想想办法”。秦始皇处理公务,必有别于次,重与轻,细与轻。作为最高统治者,即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要靠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玩过的文件都详细研究一遍。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认为司马迁的记载可以完全信服?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书以秤石为度,昼夜呈献,不呈献不得歇息”,出自反对派方士之口。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侯生和鲁生互相说:‘先帝是人,本性只是暴为己用。他成了诸侯,加入了世界,他要服从,以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和自己在一起过。全职狱吏,狱吏运气好。虽然有七十个医生,但是使用了专门的人员。丞相所有大臣皆受制于成功,依赖于论证。在音乐中,惩罚是威胁,世人怕罪守信,不敢忠。天下不闻,则骄,威逼利诱,以得其容。秦律,非双方不考,需死战。但是有300个人对明星很生气,都是好人,怕忌讳,不敢说太多。世间万物,无论大小,皆依世界而定。从上面看,书是用称石头来衡量的。它们日夜呈现,不呈现就没有休息。对权力如此贪婪,你不能寻求长生不老药。“所以他死了。”

对秦始皇工作作风的评论,涉及到他的公文阅读速度,与对暴政和酷刑的批判一起发表。然后侯生和卢生逃走了。炼金术士的背叛激起了秦始皇的愤怒。玄德曰:“陆胜等人待我甚好,如今却来谗谤我,说重吾不德。生在咸阳者,我使人贱问,或以其誓。”后来居然造成了儒家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于是,建议向学生们询问案情,学生们互相转告,这样460多名犯禁的人就都在咸阳了,好让世人知道这件事,惩罚他们。”

侯生、陆生关于「以最高境界秤石量书,日夜呈上,不呈上,永无休息」的言论,是「诽谤罪」吗?

秦始皇所谓的“今日是来污蔑我为重吾不道德的”,应该是指“专职狱吏”、“以罚代杀为要挟”、“没听说过就狂妄自大”之类的指责。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没有理由判断“书籍用天平石丈量,昼夜呈献”的批评未必归于“不道德”是一种“诽谤”的语言。侯生和鲁生只是从方士的立场出发,从神秘主义文化的角度思考“贪权无度,求之不得神药”。所谓“自上而下秤石量书,昼夜呈献,不呈不歇”,大概只是对秦始皇施政风格的客观描述。这种情况其实和秦始皇的话中所谓的“皇帝立功,能吃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不疲”,“细节上尽力,不敢废地”基本一致。他的政治目标可能确实是实现所谓“帝与宇宙,兼听万物,远近;管群事,考事实,各有其名;“贵贱相结合,陈谦好不好,没有秘密”的境界。

应该承认,秦始皇有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有严刑峻法的暴行,有种种政治上的失误,使得“民愤看海”,“伐木为兵,曝杆为旗,天下群起响应,五谷随景,山东豪俊共起,死秦家”(贾谊:《论秦》),演出了其盛,其亡突然。但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他确实是少有的勤政典范。即使他只浏览下级众多的举报文件或者只选择回复,总字数也是31.79万,平均每小时通过目标的字数约为26500,以文案旁边“没日没夜工作”12小时计算。这样的工作量带来的疲惫可想而知。所谓“坚持不懈”,所谓“不敢闲着”,真不是空话。秦朝的行政特色的险峻节奏也可以体现出来。秦始皇不仅处理公文的效率惊人,而且他还在相当困难和危险的交通条件下进行了许多艰苦的旅行。“亲自巡天下,看四周远地”(秦始皇会收集、刻石)的做法,也能大致真实地反映出所谓“皇帝功德、勤政”的行政历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