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那古人的”名“和”字“有何讲究?

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不在一块用的的,古代的“名”,就是等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我们现代名字中的名。古代,有学问的人或是有钱有权的人,几乎都有字,农家老百姓都不注重这个。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太适合在外人面前叫了,但是又为了让别人尊重自己,就得另取一个让平辈或晚辈可以叫自己,就得另取一个让平辈或晚辈可以叫自己的新名,比如就是“字”了,冠上了“字”就是长大以后的标志。

“名”通常只能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平辈互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号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赠予的号,称尊号、雅号等。比如诗仙李白,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

辛亥革命之后,科举制度被废止了,有些思想先进之人,开始倡导“一名主义”,名与字逐渐合一,人们只有“名”不再取“字”。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需要进行人口统计,为了方便普查人口,字便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