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制建筑物是怎么防火的,你知道多少呢?

中式传统建筑有一大特点就是木质结构,与西式的石质相比,中式建筑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木质建筑的优越性很多,但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起火。所以,古人在建筑防火上是虚实结合,经验丰富。

在形而上学的方面,古人的防火文章也做到了家。与?水?有关的元素在中式建筑中比比皆是,那都是古人防火意识的折射。比如,带?水?的名字。文渊阁、文澜阁、文溯阁、文津阁,多用有水的名称来压火。建筑物内顶部叫做?藻井?。《史记?天官书》中注有:?东井八星主水衡。?东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颗,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

藻井

不只是起个带水的名字,建筑里做些有水含义的元素。古人的防火措施绝对没这么简单。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防火涂层

在原材料处理上从源头上降低危险系数。避免采用全木质材料,比如,使用砖石这种不容易燃烧的材料做墙面。对易燃的建筑材料要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

分隔技术的防火设计

木质建筑群在我国古代是最常见的城市建筑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到其他建筑上,为了避免?火烧连营?的巨大风险,聪明的古人想出了分隔技术,在可燃物之间做技术处理,涂上湿润的泥土,形成一个不可燃的保护层。

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

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宫内基本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大水缸,被叫做?门海?、?吉祥缸?。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防止缸内水结冰。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称为?太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