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年代的人名有什么特点?
清朝公民欧阳成功将儿子的名字由“欧阳祖民”改为“欧阳成功立功”,但去公安机关登记时,因八字姓名超过我国户籍计算机系统显示长度而被拒。中国人的命名观念和习惯变化如此之快,连计算机系统都有些措手不及。在中国,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参照符号,还承载着父母的意愿,甚至社会政治意义。五十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名字越随便,越容易养孩子。所以在那个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年代,很难有今天“狗剩饭”这样的堂名,成了生存的寄托。50年代以后,人名随着抗美援朝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而变化。陈家三在北京的兄弟姐妹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大哥是郭玮,老二是韦敏,老三是巩俐。很多人用政治名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褪去了“厚重”的外衣,开始投入更多的关注个人感受和关怀。父母开始寻找更优美悦耳的声音和表情,勇敢、伟大、优雅、美丽等极具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词汇被广泛使用。21世纪,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是看金庸和琼瑶的小说长大的。他们希望给孩子起一个不通俗的名字,彰显个性。近两年来,人名的变化不止于此:在“国学热”的影响下,《诗经》、《楚辞》成为词典之外命名人名的又一“范本”;子女随母姓,以体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四五个字的名字出现,避免了重名的尴尬。也有人认为,他选择的名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人生和未来。所以很多家长给孩子改名。初中二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风水先生”的解释是,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宇宙”太庞大,“红色”太炙热。然而,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说法:如果是这样,选择一个最“有效”的名字岂不是可以有一个好的未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命运却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名字,带着许多令人羡慕的文化元素,也成为宏大社会背景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