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因忌讳而改名。为什么他们在古代实行严格的禁忌制度?
在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皇帝、官员和尊敬的长辈的名字,而是用其他文字或以其他方式(如空言或缺笔)来表示尊敬,这就是所谓的禁忌。禁忌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学者对中国禁忌史进行了专门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禁忌史》等书籍。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朝,到了秦朝,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法初步确立。秦始皇以治天下闻名,于是下令全国改月为月末;秦始皇父名楚,字楚,改称荆。根据汉朝的法律,臣民亵渎皇帝的名字是犯罪的。到了金代,避讳制度越来越严格,在很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赐官重名而改之”、“山河与庙堂之间的避讳要改”等等。?
甚至女王的名字都是禁忌。郑皇后的名字叫阿春。当时所有带春字的地名都换成了阳字,如富春改富阳,宜春改益阳。金代的人也特别注重家庭禁忌。如果别人的发言中涉及到自己父亲和爷爷的名字,那就要赶紧哭出来,以示对父亲和爷爷的孝心。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桓温之子桓玄设宴待客时,有一位客人嫌酒太凉,要侍者“温一温”。桓玄听到“温暖”二字,立刻泪流满面,直到发不出声音。因为在言语上很容易侵犯到别人的家庭秘密,所以很多人为了避免无意中冒犯到别人,都非常重视家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