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剧是哪里的?

鲁剧是山东地方剧种之一,曾被称为“乔装扬琴”、“西秦”。它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舒勤”(坐在钢琴上)演变而来。发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原来的鲁戏队大多是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演出,影响不大。1910左右登台。1953戏曲改革中,鲁剧被改编命名为鲁剧。1953山东鲁剧院成立后,鲁剧成为流传山东各地、享誉全国的剧种。2007年6月中旬,首届鲁剧文化艺术节在鲁剧之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关于鲁剧名称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一、1915左右,广饶县牛庄石家村(现划入东营区)的老艺术家石殿元,曾用纸驴伪装唱《王晓甘焦》,受到群众欢迎。正因为如此,第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入济南府,主要剧目是“吕洞宾大瑶”。当地人并不了解这出戏的来历,只听说叫“驴戏”,又因主戏以“鲁”字开头,观众称之为鲁戏。三、鲁剧作中的“鲁”字,原是以25户为一路的“鲁”字。意思是邻里剧,家乡剧。后来在辗转反侧的过程中,“吕”被简化为“吕”。第四,过去的琴书大多是情侣或家庭演奏,演唱的内容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两个人都叫“鲁”,所以叫鲁剧。5.鲁戏原名“乐戏”。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唱歌时主要伴奏乐器是钢琴,弹钢琴的手指上下移动,所以叫弹;因中国十二乐律中有六种阴律,合称“六”,故将“乐戏”改名为“鲁戏”。还有一个传说是,这种剧起名的时候,有老艺术家说,这种剧唱出来的时候,叫中风。乐与鲁谐音,故名鲁戏。

[编辑本段]起源和演变

[1]鲁戏虽然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清代中叶,鲁南农村就出现了一种二人转艺术形式,名为“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扬琴),故又称扬琴、扬琴。历史上,扬琴广泛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北部、河北南部及东北个别市县的古黄河下游地区。最早流传于鲁西南,逐渐向北方(济南、惠民地区)和东方(青岛、烟台)延伸,约有200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区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南路、北路、东路三大流派。他们的名字也不一样。比如东陆秦书的艺术家尚业兴,把这本书叫做《改良扬琴》;北麓秦书的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是“文明的扬琴人”。直到1933年,邓九如在天津广播电台播音时,山东秦书才被命名。光绪初年,广饶县(原名乐安)北部的农民为了生存,经常随身携带弹琴、打节板等乐器。一开始主要是唱钢琴书的短片段,或者流畅地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边弹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以丰富其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有一次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舒勤的表演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家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演唱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特色。如广饶县西上村艺人尚星和妻子关长期在烟台、青岛等地演唱,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艺术的代表人物;擅长人物表演的艺术家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秦书法家施殿元为首的班,试图把《捉脚》改成化妆表演,用竹、纸、布扎成驴的形状并涂上颜色,还有一个演员绑上彩色的驴,使之看起来像骑着驴。一个演员用鞭子赶驴;另一位艺术家演奏了钢琴、扬琴、竹板等乐器,演员们在音乐中载歌载舞。这种表演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第一次演出就很成功。由于《王晓捉脚》中首次使用了驴形道具,群众也就把这种戏叫做“驴戏”。此后,石殿元陆续将一些琴书的书名改为整容演出,所到之处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往往与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的班社在同一个集镇演出,甚至“二合一水”、“三合一水”(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剧种同台演出)。这种表演模式在剧目、表演、演唱、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对化妆扬琴与其他剧种的融合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已从简单的化妆表演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剧目也从“对手戏”、“三小戏”扩展到了本剧和联台本剧;演出的场地也从摆凳子变成了走进茶园和剧场。1917(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翙组成的车班初入济南。此后,许多戏剧班也进入济南市演出。一些班社经常在烟台、青岛甚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影响力。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队伍有黄家班,父子班,趣班,清河班,* * *和班。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陷入困境。曾经在济南市演出的剧团也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大部分艺人回到了家乡,剩下的组成了“怡和班”,维持演出,勉强糊口。抗战胜利后,演出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低迷。“怡和班”也在1946结束解散,艺人被迫转行另谋出路。建国后,化妆扬琴戏获得新生。1950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研究室组织本省地方戏艺术的发掘、整理、实验和普及工作,以扬琴为改革重点,选择小鼓弦为实验剧目。此后,艺术家们向山东梆子学习,表演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戏剧的基础上,现代题材小说《李洱的妻子再嫁》被改编演出。在此期间,由义和团班盖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还编创演出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剧目,开启了鲁剧现代剧目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演出扩大了化妆扬琴的影响,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山东鲁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先后编创了《姐妹易嫁(逼婚)》等传统剧目,编创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的借款》、《萧谷仙》分别在华东话剧展中获奖。李二老婆再婚,借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1957拍成黑白电影。《两个漫长的土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电影,1965。“文革”期间,鲁戏被禁。1976后,鲁剧复兴。《半边天》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在1976拍的彩色电影。逼婚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1979的彩片。王璋李昭以1982获得全国电影剧本奖。1979年,广饶县陆剧团、垦利县陆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鲁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天伦之乐》,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鲁剧团。65438-0984,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学习鲁剧,深入农村走访老艺术家,收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鲁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位鲁剧老艺术家参加。1986春,邀请14老艺术家制作模仿视频。在此基础上,1987编写了《东营市鲁剧音乐集成》手稿,1988年底编写了《东营市鲁剧源流史料汇编》。这两篇手稿是鲁戏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文化厅相关领导、李玉、郎咸芬等多位专家和山东省著名演员的热情指导和帮助。1991 2000年3月5 ~ 8日,“东营市首届鲁剧展演”举行。8支队伍、240人参与演出,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演出新剧12部。1994年,以广饶路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路剧团。截止1995年底,全市共有15名鲁剧演员获得省级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1]鲁剧音乐是在民歌演变而来的“坐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是“剧”,又是“曲艺”。它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也唱曲牌。曲调简单朴素,优美,灵活,易学易唱。有三种基本板类型:四平、板儿(包括扶壁板和流水)和娃娃。鲁剧的伴奏乐器分为分场和舞场。文昌的主要乐器是七弦琴和扬琴,其次是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和唢呐,可以根据剧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一些西洋弦乐器。伴奏往往采用“学舌”(对位法)的形式。比如两板伴奏模仿咏叹调,四平伴奏模仿咏叹调的后半段或者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宴席、大锣、小锣、大钹、堂鼓、大鼓等。锣鼓都是从京剧和其他剧种吸收过来的。在鲁剧的唱法中,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个别高音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鲁剧的演唱讲究以词定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说话自然。润腔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伴奏乐器的柔音、颤音、奏音、泛音相结合,倒挂执手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融为一体,使整个唱段优美流畅。鲁剧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语系济南官话。重复规律与普通话的发音、咬字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鲁剧传统剧目舞台在济南官话的基础上,强调用韵。而现代戏的道白直接用济南官话,地方特色鲜明。在表演中,鲁剧善于运用通俗生动的大众语言作为戏剧话语,从而塑造人物形象。

[编辑此段]角色业务

【1】扬琴时期的鲁剧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很多人是搭档,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少的戏。比如王晓抓脚,光棍哭老婆,三振四劝。唱歌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在中央,其他乐器在两侧。演员们各自拿着乐器,自己唱歌。歌手根据唱功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这时候虽然已经有了命、丹、丑等角色的划分,但是职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艺术家把这种情况称为“有脚无商”。在传统的鲁剧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成套表演节目较少。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戏和京剧的影响,鲁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脚色业务体系日臻完善,但仍保持着以“三小戏”为主体的表演特色和生活化的表演风格。鲁剧的角色线体系分为四条线:生、旦、净、丑。生活:包括萧声、老生、娃娃生、武生在内,萧声在剧中多扮演小公子、儒生,以歌唱为主,歌唱中注重情绪变化,说话自然,讲究褶裥、衣袖、折扇。如《王借款》中的王,以及《借款年》中的王;老学生扮演的角色大多是黑胡子,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徐升和胡绳。他饰演的角色在剧中大多是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有力,讲究褶裥、袍服、口部、帽翼。比如《打焦赞》里的杨六郎,《玉清楼》里的宋江;娃娃生为了演好剧中的孩子这个角色,表演幼稚,唱功亮眼,还得有点武功。如杨于穆;武胜部在剧中饰演武士和侠客的角色。注意腰腿技巧和刀枪套路。担兴:包括青衣、花旦、鬼门旦、蔡丹、乌丹、老聃,扮演成年女性角色。二重唱要求唱腔委婉流畅,发音清晰细腻,有袖子,有功夫,表演时充满感情。如《小谷仙》里的李荣华,《景泰辉》里的蓝瑞莲;花旦作为一个活泼热情的女青年,要求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身材灵活迷人。例如,张在《姐妹容易成亲》中的,以及《两个女孩在赶脚》等。闺房丹,饰演一个没有结婚或者家境贫寒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少女。道白讲究押韵,婉转缠绵的唱腔,端庄的身段,袖折扇等功夫。比如《逼婚》里的洪美蓉;花旦,又名菜婆子,饰演一个风趣、狠毒、八卦的女人,大部分表演和台词都来源于生活。比如小谷仙里的刁,龙凤面里的后妈;吴丹,在剧中饰演一个武功高强的女子,要求轻盈灵动。比如古阿古阿秦昭的陶三春,焦赞的杨排风;剧中饰演大龄女的老聃,着眼于老年,要求唱功稳重大方。如穆中的佘太君。景星:很少有传统剧的主角是华莲的行为。只有《王的贷款》里的李武举和《詹》里的洪彦龙,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本行业独有的表演节目。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行业的作用逐渐增大,如武花脸在《打焦赞》、《打瓜娶妻》等剧中的表演。丑行:包括丑角、老丑角、武丑角,大多扮演丑行角色,不戴嘴。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使用方言。他经常在剧中扮演幽默、狡诈或狡猾的角色。例如,王晓在王晓的《捉脚》中。老丑主要扮演男老人,表演活泼搞笑。比如在洗衣房的田二红。吴丑这一角色在传统的鲁剧剧目中并不多见,但它是在移植和吸收其他剧种剧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编辑此段]传统剧目

鲁的剧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剧、单剧,如《小孤仙》、《萧杰年》、《王》等,是其基础剧;另一种是莲台本剧,以鼓词为基础,如金鞭、金镯、玉环、五女兴唐。[3]20世纪初开始出现鲁戏,20世纪中叶达到顶峰。20世纪50年代是鲁剧的辉煌时期,著名演员多,新剧多,在北京与安徽黄梅戏同台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推行,鲁剧《李二妻再嫁》风靡大江南北。《李二的妻子改嫁》:讲述了一个年轻寡妇李二的妻子过着孤独的生活,经常被邪恶的婆婆折磨的故事。年轻农民张小六在劳动生产上帮助她,生活上她也照顾张小六。这导致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旧习和婆婆的反对。“天不怕地不怕”和哥哥李奇约定,当张小六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们再做一个媒人,来破坏李二嫂子和张小六之间的爱情。大嫂李二参加了妇女救援会和扫盲班。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她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与“天不怕地不怕”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她嫁给了从前线回来立功的张小六。剧本通过李二嫂子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政治上翻身解放的农村妇女对婚姻自由的强烈渴望;反映了她们自身在妇女解放问题上与外界的思想斗争和冲突。1951在山东省文联戏曲研究室首演。1954山东鲁剧团上演。郎咸芬饰演李二的嫂子,杨瑞庆饰演张晓柳,王俊英饰演张阿姨。郎咸芬的演唱委婉而富有感情。她根据人物性格和唱腔设计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大嫂李二的思想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该剧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戏剧剧本奖。1957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话剧艺术片。《补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土壤,保卫边疆,20万青年到新疆建设兵团开发西部边疆,但他们的婚姻却成了大问题。为此,国家紧急征召2万名女兵进入新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游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让这些碧海蓝天的山东姑娘所怀抱的梦想与现实错位。《补天》以史诗剧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发生在特定时空、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历史故事。该剧展现了献身祖国边疆的年轻人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弘扬了人与人之间包容和谐之美。《龙凤面》:讲的是后母陶受丈夫指使外出经商,逼迫丁奎杀死前妻所生子女梁和梁的故事。兄妹俩闻讯而逃,被老虎驱散。几年后,新科状元梁留在官职上,命四名官员呈上脸面。梁解除了养父的后顾之忧,做了一件传家宝,就这样和哥哥姐姐团聚了。“借亲”:程小金和易筋经订婚后,都听到了对方的丑,于是程的母亲假装生病,让赵女易筋经去看病。赵家怕露马脚,就借了马大宝的女儿金莲来顶替,程家也请了长工帮着装。没想到,事与愿违,却促成了帮助Xi和金莲的美事。

鲁戏曲知识

板型: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板、反二板、反二板、反二板、反二板、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称娃娃调)、凤阳曲等。曲牌:曲牌多来源于明清以来“山东”的民歌,如娃娃腔、荷花落、洛江怨、迭断桥、鸭儿瑶、背调、万能锦、思、打茶、乱弹、楼上楼上、鸭儿僧、上河调、迎春调、小坟、慢凤阳歌、凤阳叠、枣子打。玩曲牌:迎宾、送客、过生日、摆宴席、参观教堂等曲牌。乐器:四大件:大键琴(主弦)、二胡、扬琴和三弦(现在普遍使用琵琶)。其他:古筝、长笛、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大提琴、电子琴、贝斯等。打击乐器:班卓琴、班卓琴、塘沽、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叮铃铃等。锣鼓分:(又叫锣鼓经典)一杆锣、阴锣、四杆头、大锣叠头、小锣叠头、叫头、转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头、帽头、停头、龙头、长下垂、慢下垂、快下垂、弦下垂、乱下垂水下鱼、一本书、扣。担兴:担兴也比较简单,有:清漪、花旦、鬼门旦、小花旦、乌旦、老聃、蔡丹、扫旦、大胆单晶:一般以“画脸”为主。丑的行为:帅的丑的,主要是小花。鲁剧的声乐艺术有:大嗓、小嗓、二嗓、真声、假声、真假声、、润(念圆)腔、行腔、拖腔、崩、调、调、调、调、调、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再弦、强弦。水袄(又称丝袄):演员穿戏服(戏服)前穿的一种开巾袄,用于保护戏服。它通常由棉白布或油布制成,用于保护演员出汗的服装。竹袄:一种用细竹节制成的外衣,戏班不常用。它是用来唱喇叭的。在肥大衣外面,是用来保护衣服的,一般为蟒蛇和道袍。胖大衣(垫肩):是古装剧中演员为了身材优美而穿的一种棉布和白布做成的大衣。大袜子:是一种用白布制成的长袜。

不是原创,不是复制粘贴。自己写的话,不完整,不好,是对提问者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