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为什么不以“商”为国名?他们在回避什么?
古人对商朝没有偏见,商不再是国名的主要原因是元明清以前的中国政权都是用地名作为国名。特别是开国君主发迹的很多地区或官衔,后来都成了这个朝代的封号。
因为从周朝开始,礼仪和地名就有了。在中国,历代基本上都是尊周之礼,但周灭商,所以封地不会用“商”字。事实上,中国封建王朝的称号基本上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封地或官职,如“汉”用作国名是因为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曹操以前是王维,所以曹丕用“魏”作为爵位;赵匡胤曾是我们在松州的使臣,所以他以“宋”为职衔。
二是在古籍中有意选取国名。比如元朝用《易经》中的“大哉甘源”来确定国号。
第三,为了国王自身政权的合法地位,会出现攀祖的情况。尤其是十六国时期,这种认前朝为祖,续其爵位的现象最为普遍。例如,党项人的名字叫夏,因为其核心地区是,而的祖先也叫夏国公和。
所以,由于周朝的礼仪和封地的深远影响,在这三种国号来源中已经不可能出现“商”二字。但不再有以“商”为国名,而有以“殷”为国名的。
殷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支割据势力,由王建立。五代金天府八年二月(943),王称帝,国号“殷”,改袁天德。殷是一个地少人弱的国家,实际国土只有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