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努力做味精吗?
味精是一种味道鲜美的调味品,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的化学名称为氨基戊二酸,分子式为HOCC-CH2CH2CH (NH2)-(COOH) 2。它是德国化学家K.H.L.Rittauson于1866年从谷蛋白中发现的,因此命名为谷氨酰胺cacid。面筋是从小麦面粉中提取的,蛋白质。1728年,意大利医学和化学教授贝卡利亚(1682-1766)首先从小麦粉中提取面筋,称为面筋。事实上,中国从面粉中提取面筋的时间比这位教授早得多。1637(明朝崇祯10)宋应星(1587-?《天工开物》一书第二卷“过糊”一节中说:“凡糊是用面筋里的小面粉做的。”是指面筋被面粉“洗”后的微小颗粒淀粉,用于布料上浆。“洗”就是把面粉放在布袋里,泡在水里揉。淀粉的微小颗粒通过袋子里纤维之间的孔隙进入水中,较大颗粒的蛋白质留在袋子里,这就是面筋。也就是说,味精可以用面粉中提取的面筋制成。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化学博士苗剧·池田(1864-1936)从1908海带中提取了0.2 g谷氨酸钠,发现味道很好,于是以面筋为原料建厂生产。在日本,商品名是“味千”(味千)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魏”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上海各地倾销,“魏”的广告比比皆是,权利泛滥。吴(1891-1953)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市场红火。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呢?!所以我决定自己做。
吴,原名宝元,出生于江苏嘉定的一个教师家庭。10岁入上海粤语博物馆,1906年学习。他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翻译,并学习了一年。因为家庭人口多,被要求维持生计,辍学回家在嘉庆第一小学做英语老师。后来得知上海军械学院招收半工半读的学生,成绩优秀的也有奖学金,就去考了,进了学校专攻化学。吴在学校努力学习,成为军械学校的高材生。他是1911毕业的。先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学校做助教,在上海做化验员。
1913,吴到湖北汉阳铁厂任化验师,1917任汉阳铁厂耐火砖厂厂长。同时,他还担任汉阳兵工厂系统(爆破)药剂科科长、池昌硝碱公司厂长。他同时担任三个职位,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成功。1920回上海,任池昌牛皮胶厂厂长。
在此期间,他开始研制味精。研究工作在上海馆进行。所谓亭子,是上海里弄居民楼里的一个小房间,位于居民楼后面的楼梯中间。他依靠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如酒精灯、试剂瓶和几个试管。在非常简单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搞清楚了“魏”的鲜味主要来自谷氨酸钠。
1921年春,吴从上海聚丰园大酒店老板张处得到5000元,租了一间石库门房子。吴夫妇自己动手,雇了七八个工人协助操作,开始生产。日产量只有16斤(1斤=0.453公斤),完全是作坊式的。
沿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糖精、香精等商品名,为了促进销售,要给产品取一个类似于“风味素”的、容易记忆的商品名,并提炼出“味精”这个名称,也就是味道的精华。因为味精是由植物蛋白制成的,所以它是素食主义者,对于信奉佛教和素食主义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然而,佛在天上,难得的美味只有天上才有,天上的厨师——楚天。因此,它被命名为“楚天味精”,并采用了“佛手”商标。
张觉得味精利润丰厚,市场大有可为。他及时与吴商议增资扩产事宜。1923年8月,味精厂正式成立,增资扩股至5万元,分为10股,其中吴1股。不幸的是,吴当时无力支付这笔钱。张同意支付吴研究费2000元,另支付3000元。同时规定今后每生产1斤味精,给吴1分钱。吴成了经理兼技术员。冬季,新桥路10房屋出租作为粗加工厂,蔡氏路(现顺昌路)三北烟草公司旧址作为精加工厂和办公室。当年产量达到3000斤,被北洋政府农商部授予发明奖。
楚天味精厂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楚天味精”。小麦粉含有15%的蛋白质和70%的淀粉,其蛋白质中含有较多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其中含有最多的谷氨酸,所以选用小麦粉作为原料。面粉中所含的蛋白质和淀粉被分离,并且采用使用电力的揉面机。从蛋白质中提取谷氨酸,用盐酸水解得到谷氨酸盐酸盐。粗盐酸谷氨酸用烧碱中和得到粗谷氨酸,粗谷氨酸用沸水溶解,活性炭脱色,高温过滤,滤液冷却后结晶分离出纯化的谷氨酸,与盐反应得到谷氨酸钠。
在生产味精的过程中,淀粉是主要的副产品,吴在1926-1927建立了淀粉厂。
“楚天味精”与日本“风味素”竞争激烈。1925年,中国* *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反帝的五卅运动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楚天味精”的销量与日俱增,成为南洋地区爱国华侨中的热销产品,产量从1923的3000斤增加到1928。由于国内味精行业发展迅速,生产发展仍跟不上市场需求。当时日本“风味の”在经销商手里大量库存,没有办法脱手。楚天味精厂派人到市场上议价,单独改装,作为楚天味精被市场急需。
为了进一步保证味精的销售市场,楚天味精厂在1926-1927分别向英、美、法等国申请专利,开辟了我国化工产品获得国际专利的道路,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获奖,享有国内外免检的荣誉,进而完成了这些国家的食品入境卫生检验手续。吴也因此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味精大王”。
味精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和盐酸。面粉由中国供应,盐酸从日本进口。吴集资20万元于6月1929+10月1930在上海市长宁路周家桥设立天元电化厂有限公司,设立天元电化厂电解食盐生产盐酸(5)。
工厂的名字“天元”意味着楚天的原材料。吴从电化学的阳极和阴极想到了“太极分为两器”,于是他以太极图为商标。当时的规模是每天2吨盐酸,3吨漂白粉,4吨液碱。
1934年,吴创办天盛陶器厂。这是做陶瓷的,用来装天元电化厂生产的盐酸等产品。中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但能耐酸碱的化学陶瓷在近代中国一直是空白,需要从国外进口。吴在担任耐火砖厂厂长期间,凭借制造硅砖的经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耐酸陶厂。
陶厂的名字“天盛”寓意为天元电化厂解决容器,也寓意天元昌盛。
吴与天盛陶厂同年创办制氮公司,并于1935年秋成立制氮厂,以利用天元电化厂生产的剩余氢气和氮气合成氨。为了避免国内民族产业的冲突,正在筹建铵厂(3)的吴和(3)商定铵厂主要生产硫酸铵,而氮厂则致力于硝酸生产。工厂的开工仪式非常隆重。蒋介石题词“实业救国”,以示祝贺。南京国民政府工业部长、上海市长等政要亲自祝贺,体现了各界对中国第一座合成氨厂的高度重视。1936年,从田丽氮肥厂运来的硝酸因质量纯正,在市场上很畅销。
1936年,、天元、天盛、四大轻重化工厂全部建成投产,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配套发展的“天”牌集团,使吴的事业进入鼎盛时期。
正当吴事业如日中天,发展迅速之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吴积极组织工厂内迁,1938年在香港设立港厂,1940年设立天元重庆厂、天厨川厂,1943年在四川省内先后向市场交货。
1945 9月17日,借“重庆谈判”之机,在重庆会见了吴、、等商界精英,号召他们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
全国刚刚解放,1950年6月,吴从美国匆匆赶回祖国。周恩来总理高兴地对他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并希望他继续为中国的化工新事业做出努力。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分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
陈新文。吴,化工巨头。大连: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剪影(内部印刷),2001。
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62岁。临终前立下遗嘱,将楚云基金会的全部财产交给国家。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形成了支撑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两大支柱。一个是吴创办的上海化工企业集团,另一个是创办的天津化工集团。他们被称为“南吴北樊”,是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吴的支柱之一,从味精的研究和生产开始。
现在已经用各种土豆、玉米中含有的淀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