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的神奇分水岭,缘何东晋后两个字的名字变多了?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避讳和汉晋的单名传统。
二是在东晋以后,双字的名字开始兴起。
三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谱牒开始繁荣。
其实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两个有关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称呼某人的时候是有严格的规则的。士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称呼,小时候称名,行了冠礼称字,50岁以后称行第,死后要称谥号。
而因为称呼的严格,我国的古代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避讳制度。也就是说,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可以直说或者直写,必须要加以回避。避讳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慢慢累积,范围越来越大。不得已之下,人们只得采用单名以求避讳更简单。由于精英阶层在帝王名讳之外,还要避讳父祖等家讳,他们很快接纳了单名,并把它推广为了一种文化习惯。至此,单名风靡全国。
竹林七贤图:
东晋之后,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遵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原则尝试使用双字名。东汉末年形成的道教和印度东传的佛教也加深了这一趋势。东晋后期的社会上层中?单名+之?成为了一种潮流。?之?字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至此,家族中多人有相同字的情况出现,这种同名不讳,也加速了双名命名方式的传播。
在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士族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和庶族的界限,编撰了大量的谱牒。在单名流行的时代,这种要求主要通过排行字或者***用部首等方式来实现。但随着宗族的规模越来越大,远房宗亲之间要排清辈分,双字取名就成了最好的排辈办法。
宗族祠堂:
双字取名这种风潮在隋唐以后更加兴盛,出现了称呼行第的风尚。无论是君王还是底下的百姓。都在姓氏之后加上数字以相称。杜甫曾经有一首诗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这里面的李十二白就是李白。同样在后面的宋代也延续了这种风俗,宗族排辈的需要也进一步推进了双名化的趋势。于是双名化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