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泰的历史故事
论起吴氏家族做起茶叶生意,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门洞(即吴裕泰现址)就是吴裕泰乃至整个吴氏企业的发祥地,是毫无争议的。据说这里原来是个破败的豪门府第的大门。就在这个没有门牌的大门洞内,吴家做起了茶叶生意,当时包装纸上只印刷有北新桥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吴家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大门洞买下来,大门洞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起用了字号。1887年(光绪十三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至今已有126年历史。当时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输、批售为主。
自此,吴家更加锐意进取、苦心经营,渐渐在京站稳了脚跟。为了扩大经营,吴家就把与这个大门洞后面相连的荒芜府第(约十五亩)全部买了下来。吴老太爷重新修建整个院落,建成环绕群房大约五十多间。在院落南端(骆驼胡同路北)还修建了宽大的门楼,京人称为吴裕泰大院。 清末时,吴裕泰的创始人吴老太爷把茶栈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吴裕泰字号先后开设了十多家门市商号。吴老太爷在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五份,分别写了五张字条,让五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就分到那份产业,凑巧的是五个儿子由大到小刚好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四、五、六房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同居住生活,***同经营商号。为了方便管理三兄弟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起名礼智信兄弟公司。
公司创建之初,有礼记的吴德利茶庄(西号、北号);智记的吴裕泰茶栈、吴鼎裕茶庄;信记的协力茶庄和协顺香烛百货铺等***六家商店,此外把各房的数十万两银子交由公司经营管理。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就准备过年了,年前是茶叶销售最繁忙的时候,既要给店面悬灯结彩,又要准备各种档次的茶叶。过年是人们集中花钱的时候,因此买卖也格外的好。三十晚上吴裕泰茶栈也照例提早闭门休市,全体店员也进入假日休息状态,要热热闹闹地进行一系列在民俗活动,形成了吴裕泰过大年的特有气氛。吴裕泰的子夜接神仪式是年节的开始,用芝麻秸扎一个佛龛样的钱粮筐子框架,以象征来年的生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订制的一挂鞭炮号称两万头,挂起来约两丈来长。这挂鞭炮的结构也是很有讲究,从下面是单挂,上面变成双挂同时燃爆,再往上就是四挂同时燃爆,以示越来越旺之意。
子夜短短数分钟内,常有穷人家的孩子手持一张纸质的财神像,在店门高喊送财神爷来啦!年年吴裕泰光接到的财神就有上百张。 俗话说家和外顺。礼、智、信三兄弟互谅互让、和衷***济。公司由四房(礼记)吴锡卿做主管,人称吴四先生。他为人忠厚、崇尚勤俭、兢兢业业、苦心经营,对内一切按礼智信兄弟公司章程办事,对外以吴裕泰字号为中心进行商业活动。
吴四先生虔信佛教,严守道德规范,也有着浓浓的儒家思想。他热心公益事业并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以常参加一些佛事活动,并时常救助社会上的饥寒之家,逢冬季还在东直门一带开设临时粥厂等等。
虽说吴家是深宅大院,颇有大宅门的势派,但的确是一个平常人家。吴裕泰茶栈及其联号的各个买卖也都是以这种平常的姿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元代以后,饮茶的人日渐增多。明代,北京地区的饮茶习俗更为普及;到了清代,满族官员也逐渐养成了无事就下茶馆的嗜好。北京茶叶市场以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底是为什么样的顾客服务呢?是豪门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借用当年的一副对联也许可以说明吴裕泰的基本经营思想:京都百业竟奢华,到底有多少大富大贵豪门;古城民众尚节俭,毕竟是大半小门小户人家。吴裕泰选择为老百姓服务的经营方针和态度赢得了社会赞许,当初又没有什么连锁店城里城外的人们,就是多跑上几十里路,也要到吴裕泰茶庄来买茶叶。吴裕泰茶庄正像巨柱一样撑起了北京的销售天空,成为在北京地区收益最大的茶庄。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就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和追求,一百年前,北京人会说:北新桥有家安徽人开的茶栈叫吴裕泰。一百年后,北京人会说:吴裕泰茶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