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庙的别称有哪些?
伽蓝是梵语的音译,字面意思是花园和修道院。意思是芽和圣果可以生长的地方,是建造良好的佛教寺庙的总称。
赵体,也来自梵文,指的是僧房,来自四面八方的僧人都可以住在这里,由僧人共用。在唐朝,赵体也被称为小寺庙。
Dojo也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翻译术语。又名“菩提道场”。原来是指佛陀出家成道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印度的菩提伽耶。后来泛指一切佛教徒、僧侣修行的地方,不论有无寺庙、殿堂。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场成为佛寺的别称。在杨迪统治期间,他下令将世界上所有的寺庙都改名为道场,并将宫殿内建造的神社和其他佛教活动场所称为“内道场”。但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也叫“四道场”,认为是普贤、文殊、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修行的地方,而不是指某一个寺庙。
Aranjo也是梵文音译。自由翻译是远离闹市人群的地方。佛教中的阿朗罗有三种,一种是佛法中的阿朗罗,即菩提道场;第二,现代的Gayaranjo指的是墓地和远离村庄的地方;第三个是Tantoga Aranro,指的是没有人的沙漠。《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宁住在兰若寺,与女鬼聂相遇。这里的“兰若”无疑是指靠近墓地。在唐代,“庙”一般指大庙,“赵体”和“兰若”都指小庙。
梵天,“梵天”是清净的意思,“刹”是地方和疆域的意思。后来庙前的旗柱叫刹,或者庙塔顶部的轮盖叫“金刹”。它们是寺院最高的建筑和标志,所以佛寺称为梵天、金殿等,而更古老的佛寺称为“古寺”,禅寺称为“禅寺”。
丛林,一般指禅宗寺庙。玉禅僧聚一处,恰似多树成林;还有就是草木不乱,说明禅寺的法规是严格的。丛林制度始于中唐,至宋代臻于完善。在宋代,禅宗寺庙一般形成三种业态。一是“A&B徒弟院”,又称“传人丛林”、“法门丛林”。这种寺院的特点是方丈世袭制,即方丈由我们的弟子按照僧人的年龄来继承。这个寺庙的财产不是天下所有的僧人共有的,而是我们禅寺的私有财产。第二个是“十住持院”。此寺住持由僧人在政府监督下选举产生,由天下高僧大德选出,可容纳十名僧人。第三个是“方丈院”。此寺住持由朝廷任命,分配到寺内,故又称“院”。
我国佛教寺庙的名称,根据《大宋僧人简史》可分为六类,即石窟、院落、森林、寺庙、兰若、普通。山洞是指沿山凿石而成的洞穴,佛寺是将佛像压在里面,设僧室而成。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庭院,原指有围墙的官邸。初唐时,玄奘在慈恩寺建了一座佛寺,开了一座佛寺作为寺院的开端。宋代有福州的东禅、湖州的资福寺等寺庙。这些佛寺都刻有佛教大藏经,可见其规模之大。另外,中国的佛寺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佛寺一般被称为“寺庙”的佛寺。
如果按照寺庙所属的佛教宗派来划分,寺庙的类别分为以下几类:
(1)江四——天台宗。如国清寺、天台山高明寺、南京鸡鸣寺等。
(2)禅寺——禅宗。如武汉的归元寺、上海的保通寺、玉佛寺、杭州的云林寺(灵隐寺)。
(3)净土宗——净土宗。如南京的三马井寺。
(4)法殿——属于法宗。例如,苏州西苑的庄洁法会,南京的谷林法会,杭州的吴淼法会和肇庆法会。
(5)宗教寺庙——宗族不详。如松江的圣教寺、长安的兴教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