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写诗的?

古代人写诗大多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才能成为会写诗会写词的人:

第一,熟悉诗歌的节奏,烂熟于心,使用常用词汇。比如旧时代有一种读物,比如《节奏的启蒙》,从“云对月,雨对风,夜对晴空”开始,从小分出各种韵文对句来背。

第二,我背过大量的诗。旧启蒙书里有“千首诗”。民间早就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通过背诵,我熟悉了大量的句型和相应的情感表达方法。

第三,旧文化的影响,相互唱和,认同,鼓励中兴趣倾向的培养等等。

古代文人从小接受的训练就是诗词训练,对仗是典型的诗词写作基础练习,相当于我们小学时为词造句。如果他们训练十年,他们会写出和我们一模一样的诗。?

而且古人写诗的机会很多。回顾历史上著名的诗词,很多都是朋友当官,朋友远游,亲人去世,朋友聚会,国家胜败,看到美人就出去玩的时候写的。换句话说,古人写诗相当于写微博。?

总之,诗词对于古人来说并不可怕。至于古往今来的名句,很多都是靠个人本事。是一气呵成还是精耕细作,大概与不同诗人的创作习惯有关。

古人为什么要写诗(词)?

第一,古人写诗(词),在当时其实是日记的一种。现在叫写微博,也可以叫“晒心情”

古人写的诗(词)里,有四季,有山川,有人生经历,有悲欢离合。杜甫是日记中最完整的。

我们经常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说他的诗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这是从民族的角度来说的。个人认为,他的诗歌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他从青年时代到晚年关键时刻的理想、奋斗、孤独和遗憾。

我们的专家学者读杜甫的诗,总是把他提升到国家的高度,让人更加仰望。但我喜欢平凡的杜甫。读他的诗就是读个人日记,只是这个日记没有标注具体日期。如果按照现在的口味来命名,那一定是杜甫——最早的北京漂泊,杜甫的升迁,杜甫的漂泊。

其他诗人也是如此。李白今天隐居,明天出山,后天留在京师,后天被贬。都有“日记”,成为名篇。在苏轼的仕途中,黄州的《日记》最为精彩,流传至今。

二、古人写诗(词),是科举的需要,是龙门的需要。

到了唐代,诗歌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自然引起了士人的重视,于是写诗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唐代科举之前,有一种“写卷子”的风气。“行卷”是指考生为了博得好感,将自己的诗送给考官阅读。

考生朱清玉怕自己的作品达不到考官的要求,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当时已经做官的张继。他把自己比作新娘,把新郎比作,把姻亲比作考官,并写了一首诗《临考张书记》,征求的意见:

昨晚洞房里的蜡烛彻夜亮着,等待天亮祭拜公公婆婆。化妆小声问老公,画眉时尚不时尚?

朱清玉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继的明确回答。在朱清语中,他写道:

越女的新妆容出现在镜子里,知道严明更体贴了。万奇年轻的时候,人贵,一个宋陵就是一万金的敌人。

因为朱的诗是比兴的,所以张的诗也是比兴的。在这首诗里,他把朱清玉比作一个摘钻石的姑娘。她外表美丽,声音好听。因此,她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担心这次考试。后来朱清玉考上了进士。

王维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甚至皇帝家的公主也读他的诗。后来为他获得科研第一奠定了基础。

李白的诗在唐朝广为流传,连李隆基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原因是李白自己的诗的广告做得好。当时的太子客何张之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于是向皇帝推荐李白,李隆基后来称李白为翰林。

到了唐代,诗歌创作成为官员升迁的重要渠道,全唐诗的壮丽景观与科学研究不无关系。

三、古人写诗(词),是亲朋好友交流的需要。

在众多的诗歌中,有送别、知己等类型。这些诗表现了朋友之间不舍,同甘共苦,互相安慰的真挚感情。

如的《送别都督赴蜀中任职》,杜甫的《春忆李白》,李白的《送别友人》,王维的《送别安西》,高适的《别东大》,王昌龄的《芙蓉客栈别辛健》,杜甫的《月夜》,柳永的《玉林岭》。

透过这些名篇,我们仿佛看到了离别的泪水和远方的小船。一首诗胜过千言万语。诗人在一起的时间如此之少,相见恨晚,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诗(词)有强烈的感情,不是现代人能理解的。

还有合唱诗(词)。朋友之间,有人写一首诗,有人根据诗的韵和韵写一首诗。这种诗人之间的合唱,既是诗歌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从而加深了诗人之间的感情。

杜甫在朝廷任职时,贾植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为两省之友》的诗,王维、岑参、杜甫等人都有七法奉和。中唐诗人元稹因思念妻子魏聪而作诗《使东川》。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望驿站》;

静安府,天天对着窗前的杨柳,此刻此刻念远;车站,春意渐淡,花落满地。两个美丽的春天,在同一天;这时,家人想念外面的亲人,外面的人也想念家人。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元稹所作的和平诗,颇有戏谑之意,描写的是元稹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情形。只有朋友才会开这种玩笑,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此外,白居易与刘禹锡志趣相投,他们的合唱诗已被编成集子。他们这样“玩”,说明他们的关系是很铁的哥们。

四、古人写诗(词),是一种排解郁闷的方式,或者说是娱乐。

古诗词中也有欢乐的篇章,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满足、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苦闷,以及被贬后离家出走的痛苦。

古代交通困难,通讯不便,生活条件恶劣,是不可想象的。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冷”字,不应该被视为一个普通的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刺骨的寒风。

那时候没有空调和暖气,衣服保暖性差。诗人住在驿站、寺庙或官邸。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在灯里。或者过年,河边漫步,思念家人朋友,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于是,写诗就成了一种排解孤独的方式。杜甫的《春思李白》、《望月》和张继的《枫桥夜泊》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宋人辛弃疾、陆游的词,很多都是为了解郁而作。

《三国演义》作者杨慎被贬云南,人生的失意被一句“成败是非转空”化解,显得洒脱豪迈。

其次,写诗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写出来的诗(词),尤其是优秀的诗,都是通过亲友临摹流传的。歌者将其作为歌词,在宴席上为那些文人演唱,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

如王昌龄的《从军》、王之涣的《在鹭宿》、王维的《围城曲》、高适的《别动大》等,都是唐代广为传唱的。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画墙挂旗亭”的故事,在后世被传为美谈。

到了宋代,柳永的词广为流传,“有井的地方就有柳词”。连晋人都知道。柳永仕途失意,为艺妓作词。他几乎成了职业作词人,就像方文山现在给周杰伦作词一样。

当时这些诗(词)承担了相当多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促进了词的传播。

五、古人写诗(词),就是参政议政。

古人写诗(词)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感情,或者娱乐,也是为了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古代的官员既是统治者,又是记者。屈原是第一个以诗论政的人,《离骚》是一部杰作。杜甫的《三官》《三别》等作品,常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从现在来看,杜甫是当时最好的记者,跑在最前线,记录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要及时写,歌诗要为物写”的口号,是参政议政的具体表现。白居易的《卖炭翁》、《看割麦》,沈李对农民的悲悯之心,直抒劳动人民的疾苦,是第一部关注“三农”问题的力作。

苏轼写了一些关注百姓生活、批判新政的诗,相当于时文或时政评论。政敌借此攻击苏轼,制造了“乌台诗案”,使苏轼贬谪黄州,苏轼的诗歌更加辉煌。

辛弃疾的一些怀古诗,除了写壮志难酬的苦闷之外,更多的是对时局和政见的关注,希望统治者记住历史教训。

总之,古人把诗歌作为参政议政的工具,在文学史上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六、古人写诗(词),是为了立言,为了不朽。

儒家有“三仙”说,即“建功立德,立言”。古人写的诗也是一种“立言”。

所以,凡是有成就的文人,都有流传后世的诗词或词集,成为他们的精神地标。《杜工部集》、《李太白集》、《东坡七集》、《稼轩长短句》等。

通过诗歌,他们光辉的风度被写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敬佩先贤的品格,激励后人更加努力。这些诗(词)蕴含着无穷的正能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