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北麓三晋图厚寺大观
五台山不仅自然景观美丽迷人,而且以佛寺建筑闻名于世。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居四大名山之首。早在东汉时期,五台山就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带着莫顿和朱发兰在中国传播佛教的照片来到梁青山时,看到腹地台怀镇周围有五个梯田,其山体地貌与古印度释迦牟尼佛修行地灵鹫山极为相似。于是他邀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了一座佛寺,并在获得许可后,修建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福灵鹫寺,也就是现在的显通寺。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帝王的崇拜,以及佛经中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表演教区,五台山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从北魏、北齐、隋唐到明清,寺庙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清朝以来,喇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新建了黄庙,使五台山成为中国唯一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目前台湾有39座寺庙,台湾以外有8座。台湾著名的禅宗遗迹有仙通寺、塔院寺、菩萨峰、雕像寺和罗绮寺。台湾以外最著名的禅宗遗迹是南禅寺和北居士。这些不同时期修建的寺庙,或古朴苍劲,或气势恢宏,或建筑厚重,或亭台幽深,或结构精巧;雕刻精美,装饰丰富,色彩丰富的塑料壁画比比皆是,使风景秀丽的五台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成为千千成千上万游客和朝圣者向往的地方。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古刹仙通寺
根据清代梁山的记载,仙通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因该寺山顶与释迦牟尼笔下的灵九山极为相似,故名“大富灵九寺”。它和洛阳白马寺一起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后来,该庙又复兴废了,名字也改了好几次。北魏孝文帝改名“园寺”,唐代因寺内新译《华严经》而改名大华严寺。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重修此寺,赐名“大仙通寺”。为什么叫“大仙通寺”?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花岩寺的住持要重修寺庙,于是四处游历,结识人。人们听说是五台山下来的施舍僧,都抢着给钱,不花百里,财富可观。和尚见此,打算再为寺院造五百罗汉,于是继续沿路布施,赚够了钱,沿途铸了一个罗汉,于是铸好的罗汉散落在许多地方。当500罗汉投出时,和尚忧心忡忡。怎么才能把所有的罗汉都运回寺庙?他心想:“佛令众生愿,心穿石硬。”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他看到一个铁罗汉就祈祷,请他在某月某日到五台山来。他一路祈祷回到五台山,在大花岩寺以北十里的曼居基(雨花池)重建了罗汉殿,等待五百罗汉的到来。到了约定的日子,罗汉们精神抖擞地到达,并依此入座,在五台山引起了一阵轰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高僧。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派大臣到五台山上祭拜,并将大花岩寺册封为“大仙通寺”。此后,大花岩寺改名为大仙通寺。
仙通寺位于太淮镇北侧,占地8万平方米,各类建筑400余座。中轴线上有七殿,从正门起依次为观音殿、菩萨殿、大佛殿、无量殿、文殊殿、青铜殿、经堂。其中以无量殿最为宏伟,宽七间,深四间。它歇息在重檐的山顶上,供奉着长生不老的佛祖。它是中国砖石艺术的杰作。寺内青铜殿是中国现存四大青铜殿之一。它有三个房间宽,不到5米高。它小巧玲珑。铸造于明朝万历年间。据说是五台山的和尚苗丰建造的。相传苗丰曾路过峨眉拜见普贤,当时正殿被火烧,普贤塑像暴露在风雨中。苗丰非常伤心,发誓要为莆仙建造一座永久的建筑。他到处布施,积累了足够的金铜,招募工匠,铸造青铜庙宇。然而,观音和文殊声称苗丰只为普贤建造了一座青铜庙,这是不公平的。苗丰发誓要重建两座一模一样的青铜寺庙,一座供奉华山观音,另一座供奉五台山文殊菩萨。后者是仙通寺中的青铜殿,由十万斤铜制成。该寺共两层,内墙上有一万尊小铜佛,中间戏台上有一尊大铜佛。相传康熙皇帝巡视仙通寺铜殿时,拔剑朝殿左隅的铜柱砍去,才发现那铜柱真的是纯铜。至今铜柱上仍有一条裂纹。铜庙前有五座铜塔,象征五台山五顶。现在只有两座,每座8米高。在右边,一层楼的西南角,有一个拇指大小的青铜小庙,里面有一尊青铜土地神。这个小土地神也有奇闻。据说康熙皇帝来拜谒五台山时,看到五台山很小,就幽默地说:“好大的地啊。”没想到,这小土地一跃而起,跪下磕头,连称“感谢主恩。”从此,这个小土地神被封为山西大土地神,成为五台山著名的观赏神。
仙通寺的一些文物也有有趣的传说。比如文殊殿前的两座八角石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其中一座有康熙御笔题字,右边一座是无字碑。为什么碑上没有字?传说在建碑亭之前,曾经有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有一年康熙巡游到这里,抬头看见菩萨峰像一条龙一样昂着头躺在灵九山上。他不禁疑惑道:“难道这里没有一条真正的龙来夺取我的国家吗?”于是他想找点证据证明菩萨不是龙,以此来摆脱自己的心病。正当他诵经时,仙通寺方丈走上前来说:“开光万岁,那么灵九峰就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坊就在龙头上。”康熙装作若无其事的说:“灵九峰是条龙,但不是活龙。它没有眼睛。”方丈此时不明白皇上的心思,马上说:“皇上说话,这条龙有眼睛。每当太阳照在这两个池上,菩萨顶上的木牌坊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光环。”现在康熙再也忍不住了,生气地说:“龙有眼,不会飞走吗?”马上把这两个池子灌满,然后立两块石碑压住。”这时,方丈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命众僧将池子灌满,立起一块石碑。康熙只写了一个碑文,回朝了,于是仙通寺就有了这个无字碑。
仙通寺有很多奇珍异宝。比如位于藏经阁的五台山文物陈列室,里面收藏了很多文物珍品,宝塔图案的华严经宝塔就是由小篆经书组成的。远远望去风景如画的塔,有80卷《华严经》,还有铜牛拉车、人皮鼓等。
灵峰圣境菩萨峰
菩萨峰,位于灵九峰之巅,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占地965,438+000平方米,殿阁百余座。是五台山的一个景点,清朝康熙皇帝在这里题写了“灵峰景区”的牌匾。
丁菩萨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原名大文殊院。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法云和尚要雕一尊文殊菩萨,雕塑家安生前来雕琢。一天晚上,文殊出现在长明灯下的蓝光中,于是寺庙改名为真容园。明初永乐重修时,改名为大文殊殿,俗称菩萨顶。
菩萨的巅峰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改为雍和宫。康熙帝曾赐菩萨喇嘛府尹印,命山西省在此朝贡。原因据说和康熙皇帝的一则轶事有关。相传康熙皇帝曾游览五台山,路过方盈街。他看到一个名叫梅芝的平民在碾米,她非常漂亮。康熙在五台山皇城过夜,感慨万千。他朗诵了一首诗:“骑着好马,过黄庄,遇见一个跑过黄梁的女人。玉指杆头撑,金莲裙底忙。轻轻提起铲子,慢慢扬起来,回头看看整容。汗与粉,花与露,尘与柳霜。可惜这么浪漫的女孩,谁会嫁给田舍郎呢?”内侍太监猜到康熙的意思,夜访梅芝,召来皇城。后来,梅芝怀孕生子,被康熙带到了另一个地方。长大后送菩萨出家,封为大喇嘛,称“朝为品”。梅枝被做了妾,住在菩萨顶下的妾庙里。
也许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五台山雍和宫中菩萨顶的地位被高举。每年6月14日,为纪念文殊菩萨诞辰而举行的雍和宫会议,都是以菩萨峰为中心,山上所有的喇嘛都聚集在这里。菩萨峰的建筑也充满皇家气派,超过了其他黄帝庙的规模。山门前有象征山西老108郡的108级台阶,还有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坊。在牌坊上,远山近寺尽收眼底。牌楼两侧蹲着一对无舌石狮。据说那对石狮子有一次去寺庙厨房偷食物,被和尚发现了,用铁锹铲掉了它们的舌头。此后,他们一直老老实实地蹲在牌楼下。
山西五台山书香寺文殊菩萨像
菩萨峰门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布局紧凑多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寺内所有殿宇都覆盖着三色玻璃,看起来金碧辉煌。寺内有三口大铜壶,为菩萨所奇。
这些铜锅直径5英尺,深4英尺,用于每年六月的庙会和腊月初八喇嘛们做斋饭。因为铜壶比较少见,所以人们会附上一些有趣的传说。
相传腊八前一天,老和尚们在商量派谁去刷大铜锅的时候,被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听到了。小和尚悄悄来到后院,下到大铜锅里洗。晚上,和尚们都去寺庙做功课了。老和尚发现少了小和尚,忙四处寻找。当他找到后院时,他听到一口大铜锅里传来小和尚的叫声。原来小和尚是拖着绳子蹬着梯子出锅的,天寒地冻的。小和尚刷到最后一口锅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气爬绳梯,爬出锅外。
菩萨顶上有一块石碑,高6米,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为五台山第一块石碑。
佛祖示真像寺
书香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宗遗迹之一。该寺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毁于火灾,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建。殿中央有文殊亭和钟鼓二楼。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檐下密拱,檐上琉璃饰边。是五台山中心区最大的寺庙。文殊阁有一尊文殊菩萨骑狮像,高约9米。神狮睁大眼睛在地上跺脚。文殊菩萨骑在狮子背上,双眼仰视,双手微举。在他身后,有一个黄亮,就像菩萨的光环。据说五台山所有文殊骑狮塑像中,此塑像最为传神,因此得名。
关于这座雕像有一个传说。相传它的头是荞麦面做的。本来塑工在塑这个像的时候不知道要把菩萨的脸塑造成什么样子。厨子一边争论不休,一边大声说了一句“文殊菩萨的样子不能随便捏”,就回厨房了。忽然炊事员看见院中金光闪耀,文殊菩萨现出真面目。厨子急中生智,拿起面板上的荞麦面,按照菩萨的真面目揉起来。他一捏头,文殊菩萨就消失在空气中。后来,塑工把荞麦头放在神像上,外面贴金。因此,人们把这尊菩萨像称为“荞面头菩萨”。这个故事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广为流传,书香寺的“独特”就是指这个特殊的雕像。
在书香寺后面的西北角,有一个客厅叫“山景室”。关于这间客房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皇帝的妹妹,康熙帝的姑姑三翠公主出家,来到五台山居住,取名“静室”。当时有个小和尚,因为婚姻不幸出家了。他英俊优雅,通晓书籍和礼仪。三公主经常和他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讨论禅。久而久之,外界就有了很多小道消息。康熙皇帝听说后,闫隆大怒,派人到五台山放火烧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寺庙被烧成了碎片,只有静室没有被烧毁,三公主和小和尚在室内安然无恙。康熙得知,以为是佛祖庇护。佛陀告诉人们,三公主和和尚是无私的,是真正的佛教徒。于是康熙帝拨出巨资重建雕像庙。寺内康熙时期的御碑文记载了该寺的重建。今天,人们在参观雕像寺时,仍然可以看到这个受佛陀庇护的安静房间。
“盛开的佛”罗哲寺
罗绮寺位于五台山台淮区东部,是五台山五大禅宗遗迹之一。寺庙的名字来源于佛经。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已结婚生子,儿子取名罗启洛。后来罗启洛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相传每年农历6月14日,佛祖之子罗罗都会来为文殊菩萨祝寿,以跳鬼相娱。所以每年的这一天,罗边寺都会有跳鬼活动。庙里的和尚们都戴着鬼面,穿着不同的衣服,随着鼓声跳跃,好不热闹。
落边寺始建于唐代,明代弘治五年(1492)重修,明万历年间由李皇后重修。相传明朝万历皇帝的父亲去世时,万历皇帝还年轻,李皇后就把土地给了她的皇族,而把李皇后和少爷打入冷宫,锁在昭阳院。李皇后后悔了,就在佛祖面前许了愿。如果佛祖能保佑少爷登基,她会出巨资重建五台山的罗绮寺。后来,当和其他人支持年轻的主人成为皇帝,李皇后返回她的老愿望,重建寺庙。清朝康熙年间,该寺由喇嘛主持,俗称黄庙。
罗边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藏经阁。寺庙里的雕像具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比如文殊殿的文殊菩萨雕像,就明显不同于其他寺庙。文殊菩萨的脸不是金色的,是白色的;肩膀两侧也有肩花。肩花上,一边是智剑,一边是经书,体现了雍和宫文殊造像的特点。庙里最奇特的是一尊“盛开的佛”。位于寺院后殿正中,一木轮上雕有水波和十八罗汉,正中莲花座上雕有猩红的莲花花瓣,四方佛坐于其中。平时,莲瓣紧闭,呈莲蕾状。当莲花台旋转时,莲花花瓣缓缓张开,四面佛像缓缓出现,呈现出“花开显佛”的奇景。千里之外来五台山朝拜的蒙藏佛教徒,以看开花佛像为终身幸福。
西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也在罗边寺供奉。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皇帝邀请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进京,宗喀巴不能去,派弟子降全宋。先去了北京,然后去五台山祭拜文殊菩萨圣地。当地汉族僧人与他交流汉藏佛教。此后,喇嘛们多次到五台山进香,使得五台山既有汉藏僧人。到清朝顺治时,五台山的十座青庙已改为黄庙,并修建了雍和宫。罗子寺是五台山喇嘛教兴起的代表。
文殊菩萨镇海龙
在五台山台怀镇以南5公里的山腰上,有一座山寺隐藏在郁郁葱葱的古松中,名为镇海寺。镇海寺矗立在两座山相拥的石山口上,就像两条龙在嬉戏的聚宝盆。寺边有一股清泉,名曰“海底泉”。据说这个泉水和镇海寺的修建有关。
相传,海底泉原是一个海眼,与遥远的东海相通。附近的人们经常在泉水边洗澡和喝水。有一个漂亮的姑娘,每天采完蘑菇都去泉水边洗脸穿衣。女孩叫小美,和妈妈相依为命。一天,她在泉水边梳洗。突然,泉边来了一股激流,小美被卷入水中。小美睁开眼睛,就被带到了东海龙宫。原来,小梅在泉边洗脸时,美丽的容颜走进了龙宫。龙王九太子看中了小美,把她抢进了海里。龙王九王子逼小美嫁给他。小梅有了打算,说:“我是佛教徒。结婚前我得回家斋戒三天。”龙王九太子信以为真,答应了小美的要求。小美被送回家后,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妈妈。母亲带着小梅到菩萨顶上,祈求文殊菩萨保佑。晚上,母女俩都梦见一个老和尚对她们说:“三天后去菩萨峰进香,就可以避祸了。”第三天,龙王的九个王子用轿子来迎接新娘。没想到,小梅和她妈妈已经不见了。龙王九王子勃然大怒,掀起狂风巨浪,顷刻间洪水泛滥,淹没了无数村庄。这时,天上出现了一朵五彩祥云,一个大铜锅从天而降,扣在流淌的洪水的泉上,一只绿狮子落到地上吸起地上的洪水。文殊菩萨也施咒活捉了龙王的九王子,五台山人民才从洪水中解脱出来。后来人们在这个大铜锅上建了一座塔,叫“镇海塔”;山腰上建起了一座名为镇海寺的寺庙。
镇海寺占地1.6万平方米,有100个大殿和建筑。主要建筑有三重殿,天王殿,中殿和后殿,都是由透明塑料制成。寺的南面是永乐寺,是张家第十五世活佛的住所。现在张家有一座乾隆五十一年修建的活佛墓塔。塔高9米,塔周围雕刻着佛的故事。雕刻精细美观,上部为方形佛像。张家活佛是黄教历代沿袭的佛教立场。自清康熙以来,被历代皇帝尊为国师。张家第十五世活佛名为饶岱尔吉。他以前夏天常来五台山镇海寺静坐,把它从绿庙改成了黄庙。死后灵骨被运到镇海寺,建墓塔。和尚和藏民在山上拜佛,经常来这个聚会拜佛。
五件套双宝
五台山外最著名的佛寺南禅寺和北禅寺,在历史上被称为五台山的“双宝”。诗人赵朴初游览五台山后,写下五台杂咏,盛赞二堂寺:“二堂寺,世间无珍宝,无存象之理。明朝不丢朱轩,就沉入海底,庆昭苏。”
南禅寺,位于五台山县西南白沟小银河北岸,是五台山最小的佛寺。它占地面积只有4100平方米,包括30个大殿和寺院。寺庙虽小,却有其珍贵之处。
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寺内大殿缝在西边一根扁梁下,重修时有墨宝题字。唐武宗会昌五年毁佛,全国各地寺庙被拆。五台山寺庙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只有南禅寺因为规模小,位置偏僻,没有州、府、县志记载而幸存,所以独居五台山。
南禅寺的主体建筑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坐北朝南,三间方形房间,单檐灰瓦歇山顶,殿前有宽敞的平台;正面设板门、直格子窗,其余三面设檐墙。正殿整体梁结构简洁,十二根檐柱配英雄斗拱。殿内无柱,屋顶重量主要由檐柱通过梁架支撑。1974—1976,在对正殿进行大修时,发现大厅内最大的两个木质构件已经开裂弯曲。施工时去掉屋顶瓦的泥背后,西边的木构件自动回弹,去掉后反向旋转变平。大梁一如既往的笔直,但东边的木质构件被反向旋转压扁后依然弯曲。经过1200年的木质构件,还能保持如此好的弹性,堪称世界建筑技术的奇迹。此外,正殿屋顶轻轻抬起,四周的柱子向内倾斜,与梁形成斜角,四角柱略高,与凸出的斗拱形成倾斜,既使梁、柱、檩条结合紧凑,又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又使正殿的屋檐深而不低、阴暗。整个大殿外形轮廓优美,古朴雄伟,具有中唐时期大型木结构建筑古朴、坚实、庄重的风格。
大殿内有17尊唐代彩色雕塑,分布在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的巨型佛坛上。整个雕像主次分明,动静分明,各有表情。形制、服饰、技法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如出一辙。主像释迦牟尼佛坐在束腰须弥山上,闪着慈祥的光芒,仿佛在传道。两边和前面是弟子、菩萨、天王、仰视童子等。所有的形象丰满而美丽,是中国唐代雕塑的杰作。此外,寺内的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是唐代的珍贵文物。
佛教建筑艺术博物馆
在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的佛光山脚下,矗立着一座东西向的宏伟古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武科寺。
布科吉三面环山,松柏环绕,依山而建,有120多座殿堂和亭台楼阁。据《顾传》记载,武科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期寺院兴盛,远至日本,传至长安、敦煌等地。后来,唐武宗在会昌五年(845)毁佛,寺庙被毁。玄宗继位后,于大中十一年(857年)恢复佛教,重建北幸。后来有宋、元、明、清等朝代修建。现存的六角祖塔,形制简单,为北魏遗物;半山腰的东厅气势恢宏,建于唐代。前院的文殊殿是阿津王朝建筑;其他建筑,如山门、珈蓝神殿堂、万山堂和翔凤华宇楼,是在明清时期重建的。由于这座古寺保存了北魏至明清各代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在1937发表了一篇关于布科吉的论文,说布科吉有魏、齐、唐、宋四种孤例,唐代有四种艺术。
北宫寺的正殿——东殿,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正殿建在岩石上,削山时预留后柱基础,所以地基非常稳固,抗震能力强。寺庙宽七间,深四间,单檐悬于山顶。前檐上的五根柱子之间安装了两扇木门,最外侧的两个山墙后面安装了两扇直格子窗,方便厅内采光。正殿屋檐深远,屋檐下的外柱有古朴的斗拱支撑横梁。斗拱体积大,结构复杂,高度约为柱高的五分之二。檐口长3.64米,但不按一般建筑惯例建角,而是将角梁后端加长。使用这种悬挑构件,保证了屋檐前端不会向下下沉,设计非常科学,这在国内木结构建筑中并不多见。正殿屋顶的木架比较平整,上下横梁被一个方形的小吊顶隔开,底梁经过精细加工,裸露在外;上梁枋略加加工,是顶部有三角人字架的隐梁枋。庙里的柱子排成一排排。这种平面在古代被称为“金箱斗底槽”。大厅顶部的主脊两端立着两个高大有力的玻璃吻,使整个大厅显得更加宏伟。
东殿的建筑、雕像、壁画、水墨被称为北阁四绝,其中彩塑的艺术价值尤其高。大殿内有35尊彩色雕塑,其中包括33尊佛像,一尊为大殿翻新做出贡献的女恩人宁公雕像,一尊项目负责人和尚雕像。这些雕像分布在0.74米高的佛坛上。释迦牟尼佛的主像在正中央,文殊菩萨在普贤的右边,与普贤左边的文殊菩萨不同。雕像比例匀称,丰满,反映了唐代的雕塑风格。佛坛前是一尊跪在莲花上的守护神像,一脚蹲着,一脚跪着。这种图像在国内很少见,除了敦煌石窟,只有大同的华严寺才有。其中一张是一个侍女的生动画像,双手奉上水果和蔬菜,但她的眼睛一直望着殿外。关于这个侍女雕像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传说,北幸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叫玉山的牛郎,每天放牛归来都会去北幸。久而久之,他对东殿的这尊侍女雕像产生了特殊的好感,经常将从山上采集的土地莲花供奉给这尊雕像。玉山的深情感动了女仆,女仆悄悄来到玉山家为他洗衣做饭,最后被玉山发现。两人一拍即合,准备结拜为天。不料观音菩萨得知此事,急忙带走侍女。玉山出门回来,找不到丫环。他只听到耳边玉山哥的呼唤。他循着声音,一路来到北高寺东厅。只见丫鬟蹲跪在菩萨的莲座下。只有她的脸向外翻着,好像在急切地盼望着玉山。感人的传说使这个彩色的雕塑更加生动,充满了人情味。看看北幸寺东厅的其他彩塑。佛像端庄,菩萨娴静,供养者虔诚,金刚威武雄健,可谓出神入化,出神入化,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东殿的十五幅唐代壁画也是唐代的优秀艺术作品,是我国除敦煌莫高窟以外唯一的殿景唐代原创作品。这些壁画绘在寺庙的拱壁和佛座的背面,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左右一组以菩萨为中心。颜色除了石绿就是深铁蓝。服装线条流畅,富有唐风。
文殊殿,北科寺另一著名建筑,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宽七间,深四间。屋架结构特殊,在我国晋代以前的古建筑中相当少见。殿内空间较大,屋架前后槽采用跨越三室的大内额(方柱形木材),后槽采用斜材在内额与内额之间传递荷载,形成类似人字形桁架的屋架。屋顶为单檐悬山式,檐下斗拱相互重叠,挑檐多,斜拱宽,犹如盛开的鲜花,体现了辽金建筑的特点。
大白塔藏灵久。
登上五台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塔院寺内的金顶白塔。白塔位于寺内殿宇之间,用粉笔绘制,洁白如玉;塔基呈方形,高约50米,雄伟挺拔,直指蓝天。塔身形似藻瓶,粗细搭配方圆,造型优美;塔顶盖上的八块铜板按八卦排列成一圈。塔腰和华盖周围挂着252个风铃,风吹响钟声,悠哉悠哉。古人说此塔:“天高,夜亮灯,是第一凉处。”
白塔的佛名是“佛塔”。据说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圆寂时,他的尸骨被炼成84000件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造了84000座铁塔,分布在广阔的世界里,每座塔里都有一件舍利。五台山原有的慈寿塔就是其中之一。明朝万历十年修建大白塔时,大白塔腹中藏着舍利子的慈寿塔。所以明代真成大师称大白塔为:“灵藏久,神崇千古。”据说蒙古和西藏的佛教徒来到五台山,首先朝拜的圣地是大白塔,塔原寺也是以白塔命名的。
除了大白塔,塔院寺内还有一处隐蔽处,就是大白塔东侧的一座两尺多高的砖塔,名为“文殊宝塔”。据说文殊菩萨出现时留下的金发就藏在佛塔里。《梁青山志》载:“大塔东侧,旧文殊化为穷妇,遗于此。万历年间,元光路人重修,与人不同。”古时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设“开大会斋”。这个时候,不管和尚和人,穷人和富人,老人和年轻人,每个来的人都吃一样的饭。相传有一年裸斋之初,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女人抱着一个孩子,手里抱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随着人群涌进了寺庙。轮到女人的时候,执事和尚给了可怜的女人三顿饭,可怜的女人说:“狗有命就该有饭吃。”和尚不情愿地给她加了一份。没想到,那个可怜的女人又说:“我肚子里有个儿子,还需要分着吃。”执事和尚一脸愤怒地说:“孩子还没出生就分享食物,真是贪得无厌!”可怜的女人辩解说“众生平等,肚子里的孩子是活的。”然后我从袖子里拿出剪刀,剪下一把头发,放在书桌上,脱口而出四句话:“苦果连苦,瓜甜。我三界之外,却被老师怀疑。”唱完就跳向空中,变成了文殊菩萨,狗变成了坐狮,小孩变成了仙童。这时候执事知道自己有眼睛却不认识圣灵,就拿剪刀剜了他的眼睛。后来文殊菩萨出现的地方建了文殊菩萨塔,文殊菩萨留下的头发藏在里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