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国民心态:面对“失败”我们输不起

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失利后,刘在镜头前流泪了。她说:“对不起大家。”

她说的“每个人”,应该是指那些为这场期待已久的比赛而全身心投入的教练、陪练,或者领导,以及一直关注的家人、朋友、粉丝,或许还有电视机前的你我。

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她心里,胜败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牵扯到很多人的。

但是,没什么好抱歉的。可以肯定的是,她比谁都想玩好这个游戏,只要做到最好,问心无愧就好。我甚至怀疑,她和许昕最终落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们一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在3:3打平后,在决胜局中被日本君水谷隼/伊藤美诚队0:8击败。恐怕是因为他们太想赢了,所以处处被动。

比赛结果出来后,中国网民反应各种各样:很多人在鼓励,有人说:“银牌也不错,回来真好。”。但微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为日团疯狂,甚至到人身攻击,说伊藤美诚的眼光“毒辣”,越打决胜局越兴奋,还骂“太贱”。他们怀疑成绩太小的原因是因为场地太小,灯光太斜,甚至水谷俊一吹球。

这种谩骂很快上升到了民族情绪和民族面子。有人将其与历史记忆联系起来:“今夜南京三十万鬼将出”,仿佛是一场战争。当然,他们骂的不仅仅是日本队,还有“自己人的不争气”。有人说:“我还有脸去见在国外输了的人。”

据说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一些日本学生准备了一个小聚会,邀请中国学生在家看表演。一开始气氛融洽,后来逐渐紧张,最后差点打起来。离开的时候,我勉强笑了笑,说等会儿一起过来看比赛。——看来这位日本同学没想到自己的本土选手会赢。这还是在日本。如果他在中国,可能已经被当场打了。

虽然乒乓球早已被视为中国的“国球”,仿佛不能输(或者说,即使输了也不能输给日本人),但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胜负已经在一线,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这本来就是它最精彩的地方。

奥运会开赛这几天,中国队不止一次与金牌失之交臂:除了乒乓球混双,在体操男子个人全能项目上,肖若腾以0.4分之差险胜日本选手桥本代惠;在100米蝶泳中,张宇菲以0.05秒的差距不敌加拿大人麦克尼尔(后来发现她是中国人,江西九江人,当年被弃赛);陈艾森/曹媛在男子双人10米台以1.23分险胜英国对手戴利及其队友。在女子55公斤级的比赛中,廖以1公斤的成绩负于菲律宾老将迪亚兹,为菲律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菲律宾获得了首枚奥运金牌。

平心而论,这四场比赛,不是中国选手不够好,而是对手打得太好。廖和教练张赛后表示,她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没有遗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瞬间成为菲律宾民族英雄的迪亚兹的教练是中国前八一队的高。赛后,高心情复杂——事实上,此前入籍哈萨克斯坦的女子举重运动员赵昌龄和姚丽都曾被指“叛国”。

长期以来,体育界一直担心中国在女子举重、乒乓球等项目上的霸主地位可能会挫伤其他国家推广这些项目的积极性,甚至不惜输出教练和运动员为自己培养对手,即所谓的“养狼计划”。现在狼真的来了,中国人的心理好像还没准备好。

用太多的符号(尤其是国家荣誉)来捆绑一场比赛的胜负,难免过于沉重,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能的戾气,仿佛运动员输了比赛,这也让他们羞于做人——这么想的人真正喜欢的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奥运金牌带来的政治象征意义。

在如此高的关注度下,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只是青少年。2012伦敦奥运会上,17岁的湖北小将周俊代表中国出战女子举重53公斤级。她以前没有参加世界比赛的经验,也没有通过奥运会选拔赛。教练故意少报她的成绩,把她当成夺金的“秘密武器”。她抓举95公斤,挺举120公斤,是所有决赛选手中最高的,这甚至不是她平日的最好成绩。结果她上台后过于紧张,连续三次尝试举起95公斤都失败,彻底失去了夺牌的希望,成为奥运会历史上中国唯一一名失败的女子举重运动员。

当输赢承载了太多的意义,最终会阻止我们去欣赏运动本身——因为那样的话,你只在乎具体的结果,而不是比赛的过程。不仅如此,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理解的不是“公平竞争”规则下的“对手”,而是“你输我赢”零和博弈下的“敌人”,硝烟弥漫。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尊重对手”。

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这种不能输的心态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当中国选手险胜时,中国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努力下值得;然而,当中国球员险胜时,有许多声音认为对方是靠运气、运气甚至是阴险的伎俩取胜的。当我们输的时候,很多人怀疑裁判或者规则不公平,但是当我们赢的时候,没有人会这么无知。

事实上,杨倩在本届奥运会上的首枚金牌并非没有运气。原来最后一枪前,她还落后0.2环。而领先对手的加拉希娜发挥很差,只打出了8.9环。杨倩的9.8环不是我自己的好水平,但它足以赢得比赛。事后没人会说她幸运。

历史上最倒霉的选手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因为他在2004年至2012年的三届奥运会中,最后一枪出现了令人发指的失误,居然两次将金牌拱手让给中国——第一次,他只需要最后一环7.2环就能夺冠,他的成绩是10。第二次只打了4.4环。

不过,我记得当时央视也声称中国选手当之无愧。某种程度上,这也有道理。毕竟优秀的心理素质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例如,杨倩射下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赛后她也说自己“特别紧张”,但还是比对手强一点。但是,如果有埃蒙斯这样的对手还算不上幸运,那我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幸运”了。

另一方面,你想想也能理解,如果中国哪个射手的行为像埃蒙斯,肯定会被骂死。他在美国当然不会被全国人民骂,但他也难受。然而,在2004年的那次失误后,他得到了捷克射手卡特里娜的安慰,她在现场进行解释,他们一见钟情。他事后调侃道:“如果我早知道可以在奥运会上通过射不中靶来了解卡特里娜,我会选择射不中第一枪。”

虽然很难避免三件坏事,但他退役的时候也很放得开:“我年纪大了,也更聪明了。”我错过了金牌,但我也让癌症消失了,还有我美丽的妻子和孩子。生活中,总会有美好的事情,对吧?"

的确,赛场上总有变数,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值得尊重的不仅仅是胜利者——其实人生也一样,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漫长的比赛。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赢。即使他们能,最后快感的边际效应也会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赢麻”。即使他像丹琳一样霸气,他也会在失败后成熟起来,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

这不仅仅是关于体育,也说明了弥漫在我们社会的是一种对“成功”的普遍迷恋和崇拜,尤其是拥有巨大的荣誉和名誉,却很少有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学会看淡,学会接受,学会反思失败,学会输不起,这是必须的一课。不仅是个人,整个民族都可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