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葬礼用的纸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现代有什么演化?

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冯骥才先生曾著有《俗世奇人》一书,书中记录了晚清光绪年间游离在显赫上层和市井民间的怪异人物,描绘了解放以前中国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小编至今还记得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那个?泥人张?的趣事:海张五讽刺泥人张,泥人张捏了海张五的泥像,并打出?贱卖?旗号,海张五花大价钱买走。

要说整个故事中让人最为醉心的恐怕就是冯先生笔下那栩栩如生的泥人了。冯先生写到,?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泥人张凭借自己高超的手法和智慧,回击了海张五对自己的讽刺,而奇妙的是?捏泥人?这一传统文化在这一情节串联中的作用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实,除了捏泥人,中国还有一项传统文化享誉海内外,你知道是什么吗?

纸扎,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纸扎原是中国民间祭祀或者喜丧习俗活动时用来焚烧的纸制品,而殉葬俑就是早期纸扎的雏形。奴隶社会时期,纸扎因被人殉所替代而有所减少,后来束草拟人又取代了人殉,直至西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纸扎才作为红白喜事的祭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纸扎真正成为一种流行是到了唐代道学家提出?生命二元论?后才开始的。而后在宋代宋明理学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发展为一种专门的丧葬行业,人们把以经营丧俗纸扎为营生的店铺称为?纸马店?,而制作纸扎的人就是?扎彩匠?。

人们以竹、木、线,内里作骨,外糊纸料,再给它涂抹上鲜艳的色彩,这样一个纸扎就做成了。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后来,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纸扎就渐渐从丧俗蜕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人们还将不同的纸扎分成了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各种纸扎作品凭借其取材巧妙,工艺精湛的优势,流传至今。

在纸扎众多用途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1909年慈禧葬礼出殡期间,葬礼中的纸扎人随葬品做得如真人般大小,仿照的大多是当时朝中的文武官员,那场面虽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那般壮观,却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据说,单就葬礼上的一个法国巨轮就花费了清政府整整几十万两的雪花白银,果真是有钱任性。

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当然纸扎也不例外。2016年,在新兴糊纸店的张徐沛和他的子女们的努力下,纸扎终于得以在法国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展览。这一次中国纸扎作品的入围意义重大,昭示了国际世界对于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主办方还根据纸扎的用途,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极乐天堂?艺术展。这次的纸扎展览当天就吸引了600万外国人前来观看,参观者连连称赞:中国人太浪漫。三年后,纸扎再次登入法国国家级博物馆,被全世界的人们收藏。

中国的葬礼纸扎与其说是一种祭祀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抒情方式。它们寄予了我们对死去亲人的哀思和祝福,是我们坦然面对死亡的一种积极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浪漫的中国人正在用焚烧纸扎的方式,向安度极乐世界的亲人们寄去?书信?,表达对他们的不舍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