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的尊号,徽号,年号,庙号,谥号,陵号
尊号
尊崇帝、后之称号。古代臣僚以尊崇的名号进于帝、后,或继位之皇帝尊前帝、后为太上皇、皇太后等,皆称之为上尊号。
徽号
古代帝、后尊号上所加称号。帝、后本有尊号,为其颂扬再加褒美之词。唐、宋以降,褒美之称号渐增多,至清代每遇大典则上徽号,屡次追加,故有徽号多至二十字以上者。
年号
封建王朝表示皇帝统治纪年的一种制度。始于西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元年相当于公元前140年。但实际上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前114)始用年号,在此以前的年号都出于追定。自后历代王朝均承袭此制。凡新皇帝继位,即建新年号以更替前代年号。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每因祥瑞或重大事件而多改换年号。故每一皇帝建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年号最多的如汉武帝、武则天都超过十个。唯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的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农民起义所建政权或封建割据势力,也多有年号。
庙号
皇帝死后立庙奉祀,所起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但并非立庙者皆有。庙号一般由继位皇帝议立。如西汉高帝庙称太祖,文帝称太宗庙,武帝为世宗庙,宣帝为中宗庙,元帝为高宗庙。东汉光武帝庙称世祖,明帝庙为显宗,章帝庙为肃宗。和帝曰穆宗,安帝曰恭宗,顺帝曰敬宗,桓帝曰威宗。其后历代多沿用此制。一般开国之君称某祖,其后称某宗。亦有例外者,如明成祖、清圣祖。
谥号
古代帝、后及大臣、名士死后依其生平事迹而为之所立之称号。
陵号
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陵号有时也用来指代过世皇帝,一般用于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