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字客,古往今来四人。()谁?

“一父三子”指苏轼的眉山苏三寺,即苏洵、苏轼和苏辙(苏轼为兄)。

“四大作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四大高手”简介:

韩愈(768-824,65438+2月25日)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王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韩愈中状元,两次升官,厌督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因议事被贬阳山。历后为官,外交大臣,历史学家,中国书法家。元和十二年(817),成为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抗击“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因谏佛骨被贬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称为“高丽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被赠以礼部尚书,以谥号书写,故名“韩文公”。

柳宗元,字侯,汉族,河东人(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素有“刘合东”、“河东先生”之称,又因仕途被称为“柳柳洲”。柳宗元和韩愈被称为“刘汉”,刘禹锡被称为“刘浏”,王维、孟浩然和魏吴颖被称为“王蒙”。

欧阳修(65438+2007年8月1-1072年9月22日)生于冀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政治上有名。因冀州原属庐陵郡,故自称“庐陵欧阳修”。谥号文忠,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政事顾问,人称欧阳文忠。厌倦了给一个姓氏和一个楚国公。后人也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千古四大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字子瞻,字何中,名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梅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是嘉祐(1056—1063)的一位学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天马行空,辛弃疾就是天马行空的代表,也被称为“苏辛”。他也从事绘画和书法。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等。

扩展数据

苏门三子父子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据说也始于宋代王碧芝的《泸水燕子笔记》。第四本《见闻录》说:“苏文章擅天下,其言谓之‘三苏’,谓之老苏、师达苏、浙叶。”

“三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俩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虽一脉相承,各有特色,但并称为“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奔流风雅迎宾”,在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三佳冯佳讯

“三杰一门,无古无今,无文章之学,浩如烟海,天地之大”,苏三之所以流传千古,与其醇厚的家风密切相关。苏家风博大精深,苏、石、苏辙都留下了大量与家风家教有关的诗文。

苏洵著有《苏氏宗谱》一卷,该卷包括《宗谱例》、《苏氏宗谱》、《宗谱录后第一部》、《宗谱录后第二部》、《大众普法》、《苏氏宗谱录馆》等六篇文章。它概括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记录了苏先人的善言善举,教育后人不忘先人,精忠报国。此外,苏洵还写了另一篇文章《起名二子论》,阐述了起名二子的原因,并寄予希望和警示。

苏轼也十分重视总结优良家风,教育子侄。作品《记住第一夫人不要留在西藏》《记住第一夫人不要拆鸟》讲述了他母亲程夫人的教子故事,宣扬了善良不贪财的道德观。他对弟弟、侄子、侄孙的教育,多以诗词书信的形式。

苏轼和苏辙感情很深。他们认为弟弟“不是我一个人的哥哥,而是一个贤惠的朋友”,而苏辙说哥哥是“一个爱抚我的哥哥,一个教导我的老师”。几十年来,兄弟俩互相鼓励,诗词往来,从未间断,留下了《把儿子留给契丹》《与来自渑池的儿子追忆往事》《送进监狱》他还教导后人要多读史书,写文章不要一味追求修辞之美,“适可而止更好。”作为一个男人,他教导后代保持不屈不挠,勇敢和直率。在给侄孙的一封信中,他说自己虽然被贬到海南,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但“孤傲自满,从未改变心意”。

此外,苏辙之孙周曾撰《苏辙语录》一卷,《栾城遗言》“以示后人”,也是苏家风家训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