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牡丹]
她的命运始于唐朝武则天的一个命令,所有的花都要在隆冬盛开。在清代李汝珍的经典小说《镜花缘》中,武则天写道:“明朝游到园中,速报春识。花须连夜送,莫待晨风。”百花齐放,不敢违命。只有牡丹不听话,惹怒了武则天。他们在宫里用火烤了二千朵牡丹,一朵也没有剩下,都成了枯枝。他们还下令把所有的牡丹连根拔起,贬到洛阳,断了。虽然枝头被烧了,但坚强不屈的牡丹在洛阳的第二年就盛开了,就像把心中的熊熊怒火倾泻出来,在烈火中仿佛不灭——骨子里只是焦虑和坚毅,人们称赞它为“焦牡丹”,洛阳牡丹天下第一。
不要崇拜虚荣,不要崇拜不屈的权贵,这种极具个性的枯枝牡丹,不应该被崇拜为“财富”,而应该被赞美为“高贵”。作家张抗抗在散文《牡丹的拒绝》中认为,拒绝就是坚持,坚持每一次绽放都是对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坚持,坚持追求独立矜持的自我人格,坚持尊重自我生命的品质。然而牡丹拒绝的结果却是引火烧身,让原本冷漠的冬天更加冷漠!
为什么高尚?为什么高尚?世界上所有独立的人格都会为信仰、自由和追求付出高昂的代价。永远不上船的天子李白和烟雨中不死的苏轼,不就是唐宋时期盛开的牡丹吗?不能吃饭,不能喝偷来的泉水,不能弯腰去捡五蒲式耳的大米,不能接受美国的救济食品,等等。历代君子“拾尽寒枝不肯生”,可谓人中牡丹。由此看来,死牡丹的冷漠背后,其实是燃烧如火的坚持!
死牡丹与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靖康年间,金军突破北宋,洛阳牡丹从此衰落。元人入侵,南宋覆灭,死去的牡丹终于遇到了知音。在陕西做官的边继之,清廉爱民,感受到了死牡丹的人格。他从中原逃到江南时,从洛阳带回了两枝牡丹,一枝红一枝白。“种花的,鲜红的,表示对国家的忠诚;取白者,以示忠厚。”幸运的是,枯枝牡丹遇到了边继之,随主人从姑苏乔峰退休,然后避过了盐城边仓。从宫廷到民间,“我们俩都不幸福——到天荒地老”。这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以其名录于乐师班册之首”的京城姑娘,到浔阳江头的“商贾女”。为何不让同病相怜的江州司马泪流满面!爱牡丹的边继之把门厅与前厅之间的空地变成了花园,人和花被浓缩成了“花翁”和“花痴”。是死去的牡丹重新点燃了卞氏对生活的热情!
使七花出名的是元末的孙子卞,不仅因为他把红白书分成了十二株,还因为死去的牡丹忠于它的主人。卞曾经是吴王张士诚的兵马大元帅。战败后,他和好友施耐庵相继退役。朱元璋很爱他的军事和文化才能,但是他不肯出来。一怒之下,把他发配到辽东放逐军队。十年里,牡丹从不放花。当地盐官将牡丹移植到官署,但没有成活。卞氏的后代被重新种植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活力一如既往。当元亨宽恕的时候,枯枝会再次发光,十年积累的思想最终会化为燃烧的激情。元亨感叹诗:“牡丹是亲手种的,春风十度开不了。多少花散了,还有一朵在等主人。”
死去的牡丹见证了两位皇帝的愤怒。当武则天想站起来的时候,一把火烧尽了牡丹的骄傲,烧光了春园。但朱元璋由爱生恨,她不肯再开花,表现出对主人同样的忠诚。枯枝牡丹成就了绍城市的望族卞氏,以至于边仓一度被称为“边仓”。虽然卞氏早已不在人世,但当你穿过卞氏祠堂残存的石门墩,那株在风雨中卡住八百年的枯死牡丹,已不是卞氏的声音和模样。
中国既需要国学,也需要国花。相似之处在于感知世界时代的灵性和意识。开国大典,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72恢复联合国席位,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召开的时候,牡丹都是秋冬两开,一片叶子也不剩,却以其特有的红花表示衷心的祝贺。然而,毛主席、朱德主席、周总理在1976年逝世时,枯枝居然开出了白花,与国家同甘共苦。
人生就像一朵花,无非花开花落。在厕所里,花的神奇,人的传说,共同演绎的“镜花缘”,确实如火焰一般辉煌,永不熄灭。
仁智写于2020年2月2日晚。
第一次写花,花神和花魂都让人陶醉。人怜花,花爱人,折成故事,从历史看。在故事里,希望留下每个人的花形或影子。有花,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