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竹子和石头出自哪首诗?

《竹石兰花惠图》

“一兰一竹一石,联节香骨”

郑板桥(1693-1765)《竹石兰花图》

刘鹏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著名的诗人,诗文书画俱佳,且喜山水,与诗人同游。我最喜欢的画是蓝竹石,威风凛凛,生动活泼。书法开创了“六书半”,隶书、楷书混杂,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首屈一指。在流传下来的众多画作中,朱是永恒的主角,而这幅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一兰一竹一石,关节香骨”在《竹石兰花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此图为水墨纸,纵轴184cm,横轴93cm。如此大规模的杰作,在板桥老人的创作中相当罕见。签约时间是1756,当时画家64岁。他又回到扬州卖画,求画的人很多,又过上了“二十年前的老板桥”的生活。《竹石兰慧图》是为刘的母亲八十寿辰而作。

图为几簇竹子立在岩石前,以惠兰为背景,宛如大自然,表现出自然的情趣。竹子修枝的排列错落有致,竹竿细而劲足,竹叶用硬毛刷挑刮,竹茎如篆书笔法,摇曳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载:“东坡和鲁直不为竹著书,我的竹画常取其法。黄书浮薄,我竹叶薄;东坡书又短又肥,我从我竹中肥叶学之。”画竹子的方法来源于书法用笔,这张图特别明显。高柱薄叶填画,细笔轻墨,黄体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以厚重的摩梭肥锋描绘,既区别于高竹岩,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板桥石画主要来源于倪瓒的画法,用简单的线条勾出轮廓而不渲染;斧劈摩简,“石不沾苔”,与朱兰相得益彰,增添了雅致。岩石虽然是简单几笔就搓出来的,但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抓得硬,抓得僵。”画家在山东担任县令十二年,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效显著,却因为得罪了当地的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钢铁性格却丝毫没有改变,这一点在这里可见一斑。

竹下登笔下的惠兰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她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有万里之香”。兰叶绘有指甲和尾巴,洒脱中带着精致。兰叶之美,以水墨和草书笔法传达,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去一切习气,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既增加了画面美感,又能提升胸部,次于香味。正所谓“春兰满香”。

画上的题词是一句七言绝句:“南山寿比千尺高,力感清风更高。若得他人之福,兰必幸免。”钱部:“甘子,写信祝卞太君八十和庆龄念雪兄教。谢.“印章:“乾隆东书画史”和“陈冰进士”。板桥更擅长写诗,因为他擅长书法和绘画。诗歌不屑成语,关心民间疾苦。书是典型的“六部半书”,古老而独特。题画诗其实是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说竹子栽培也是板桥老人自己的坚持。此图曾发表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文物出版社)、《扬州学派书画全集——郑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由上海文物商店收藏。

郑板桥一生的职业生涯很糟糕。“康熙是秀才,雍正是举人,乾隆是秀才”既是笑话,也是自嘲。做了12年的县令,没有得到升迁,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始终没有实现。早年以学画为生,在扬州做了十年的职业画家。进了秀才学堂后,就等着靠卖画来弥补生活。我在山东被罢官后,回到扬州卖画。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在诗画里。卖画的艰辛,世态炎凉,都写进了郑板桥的笔下,带着无奈和执着,这是他精神上的可贵;这幅画虽然是生日作品,但也是画家自身精神的写照,恰恰是“一股劲风更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