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位后,规定太监只能用这三个姓氏。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把一部分主权权力交给自己的奴仆——宦官,让他们干预国家大事,就会形成宦官专制。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天皇受到了外国文官集团的威胁;另一个是皇帝个人权力与平民集团权力的对比。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宦官独霸国家、危害人民的现象,其中以唐朝最为严重。唐朝中后期,宦官可以随意废掉唐朝皇帝,遇到这些宦官,甚至还要向他们鞠躬。天可汗的后代成了太监手中的傀儡,实在令人费解。

明朝的宦官问题也很严重,比如我们熟悉的王镇、刘瑾、知望、魏忠贤这四位威权宦官。明朝宦官被禁止参政,逐渐走上政治舞台。最终宦官得以与外交大臣一争高下,即使是位高权重的内阁大学士也要以礼相待宦官。可以说,宦官对明朝的覆灭负有主要责任。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问题为清朝提供了一个教训。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了宦官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清朝早中期的皇帝不敢放松宦官问题。那么,清朝皇帝是如何防止宦官独揽大权的呢?满清入关前没有“太监”这个概念。所以影视作品中努尔哈赤时期的宦官,皇太极时期的宦官,都是编剧缺乏历史知识造成的。清朝入关后,逐渐沿袭了第一代中原王朝的排场,统治者决定用宦官做宫奴,为统治阶级服务。

鉴于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清朝早中期的皇帝在使用宦官时,始终保持着对宦官的警惕。比如在人员数量上,清帝做了严格的限制,顺治皇帝只用了1000名太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宦官”是一个具有四种品质的官员,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有资格做宦官。但本文中的“太监”一词,按现代语言习惯,指的是“太监”。

要知道,在此之前,明朝皇宫的太监数量在两万人左右。除了对宦官数量的限制,清朝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受到限制。普通的小太监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无权进出皇宫。只有四级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住在皇宫里。即便如此,有资格住在宫里的官员还是要对宫里的大事小情三缄其口,泄露宫里的事情必然会招致杀身之祸。

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效仿前朝,在宫中贴上铁牌,警告宦官。他严词告诫宦官不可越权,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可干预政务,不可结交外交大臣。任何违反者都将被处死。表面上看,顺治下大力气惩治宦官,但实际上,顺治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皇帝。他保留了前朝官员的十三衙门,使得顺治年间宦官问题若隐若现,后宫被宦官弄得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