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木匠”成功创业有多少的秘密?
“谭木匠”成功创业有多少的秘密?
那么,谭木匠的创业成功,有哪些秘密呢?谭木匠的主营业务就是梳子,几十年来都是如此,就算是拓展了一些业务,也是以梳子为主,所以,人们一听到谭木匠三个字,就知道它是卖梳子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谭木匠”成功创业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段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业。由于爷爷沾上毒和赌博,把整个家业输得一干二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年轻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长将爷爷抓去当壮丁。寒冬腊月,我的爷爷被绑在家乡楼桥头的木柱上,光着脚丫,衣衫褴褛,奶奶让年仅十二岁的父亲送了一大碗肉饭去喂爷爷,爷爷边吃边破口大骂奶奶没良心。两年以后,爷爷战死在长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亲含恨学艺,成了一个好木匠。
我长大以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近饿死街头,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
多少企业家成名后,想方设法遮掩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谭木匠梳子”的老板谭传华却在自己的每一个加盟店里,工整地装裱了这“一段家史”。对他而言,没有这些真实的往事,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更没有现在的“谭木匠”。
往事不堪回首。18岁时,谭传华下河捞鱼被炸掉右手;几年后当民办教师,听到一个学校校长为此在背后议论他:“一个人残脚断手,多难看,多可怜,要是我残了,还不如自杀了事!”他被这句无意听来的话深深地刺伤了。
“我的手也许难看,但我的人并不可怜!”谭传华毅然放弃了民办教师的工作,怀揣仅有的50元钱离开家乡重庆开县,踏上了艰苦寻求尊严的道路。
他曾经为了6个馒头给人画过画像,也曾经当过睡在街边的流浪汉,还曾经被人当成小偷抓进了收容所……当时的他不仅没有获得尊重,还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不怕,眼睛还在动,就能活”,在昆明,当谭传华准备以自杀来告别苦难的时候,母亲在他18岁受伤时说的那句话却猛地将他拽了回来。“是啊,我全身都能动,总能闯出一条生路来!”那是谭传华第一次告诉自己要永远直面不幸的人生。
之后,他卖过魔芋,卖过红桔,卖过塑料花,开过预制板厂,最后终于选择了父亲的老本行——当木匠,在自家的猪圈里开起了木梳厂。
“1993年9月14日,到三峡商城推销,几位服务员对我们的木梳爱不释手,随即掏钱买了8把。看来我们的梳子有市场、有销路!市场万岁!理解万岁!”谭传华在那个装着自己第一笔销售收入的破烂信封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并至今保存着这笔***十六元人民币的“巨款”。
一段历程
1995年,谭传华正式注册“谭木匠”梳子商标。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烧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搞过无数次技术改革,创办过《快乐的谭木匠》宣传漫画报……1997年,谭传华的小木梳终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难关挡在了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谭传华后继乏力。
这是当时中国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通的成长难题。1997年8月19日,对银行苦苦哀求没有结果的谭传华愤怒了,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在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招聘银行是一件国内外轰动的稀奇事,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谭木匠招聘银行现象”,并随后在金融界、企业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
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涨。1998年春节,拿到贷款的他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广告,这也是整个木梳行业的第一个广告。第一个孩子再矮小也是排行老大,冥冥中他获得了第一个抢先出头的机会——“谭木匠”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梳子第一品牌。
但市场似乎并不给这个“第一品牌”面子。此刻“谭木匠”的销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场铺点。然而,“谭木匠”出名之后,其他木梳企业也开始苏醒,商场终端竞争激烈起来。
就在谭传华发现商场这条路不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趋势的时候,他无意中尝试建起来的几个专卖店,营业额却节节飙升。与其深陷于商场肉搏,不如另辟一条蹊径,在专卖店上作文章。谭传华立即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余明阳专家团”,为公司导入CIS.这一导入,谭传华“斗胆”花去了当年三分之一的利润。同时他重新规划企业战略,撤出各地商场柜台,将商业模式转向专卖店连锁加盟的方向。
1998年3月7日,“谭木匠”与第一家加盟连锁店签约,从此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发展之路。“是特许加盟令谭木匠公司走上了产销可控、渠道可控、品牌可控的长远发展道路。”谭传华告诉记者。
到2000年初,“谭木匠”专卖店已星罗棋布地开了接近100家。然而就在这年春天,专卖店加盟速度骤降,各地加盟商开始有了抱怨。抱怨的核心是效益:其一,由于产品单一,风格单一,顾客来到店里的选择并不多;其二,谭木匠梳子价格很高,但针对高品味高消费群体的品牌附加值并没有做足。其三,梳子虽好,店堂装修却很一般,常常埋没于商街而吸引不了眼球。其结果,是各地加盟店生意平平淡淡,利润勉勉强强,投资回报率不高,有的甚至亏损倒闭。
这其实是中国所有连锁加盟企业都必须遭遇的一道坎,能否迈过这道坎,既要看企业家的能力,也要看企业家的态度。谭传华能力出众而态度坚决,他说,谭木匠公司有钱了,我们坚决不买高档办公楼,坚决不买豪华别墅小轿车,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一硬一软”之上:硬是好的设备,软是能干的人;硬是产品的质量,软是产品的文化含量。
花了一大笔钱,在绝对一流的“能干人”帮助下,谭木匠既传统又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新店面设计方案很快拿了出来。自己试装了一个店,大获成功,销售额比老店竟多了一倍有余。
新的店面设计古朴、典雅,充满个性和传统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谭木匠,手工造”的悠久韵味,大大提升了谭木匠梳子的品牌文化含量。推出之后,立即在行业内外引起了轰动,高价位的木梳因文化含量的烘托,也似乎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了。口口相传之下,2000年底,要求加入“谭木匠”特许经营网络的人数是1999年的几倍之多。在新店面的形象暗示下,一些消费者和加盟商对品牌的误解令谭木匠人哈哈大笑,他们说:你们谭木匠是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吧?
2001年,创业不到8年的谭木匠公司有了成为“百年老店”的雏形。
谁能不被超越?
2004年3月,在安徽举行的全国木梳业大会上,在场所有厂商扬言要联合起来打败“谭木匠”;在位于成都闹市的春熙路店开张时,有记者问谭传华:“像你们这样装修一下、开个店很简单啊,为什么全国其余2000多家梳子厂商没有这样做?”一些国外的咨询公司也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一个只卖梳子的小店能做活已经很难,怎么还能一开几百家……
一位朋友喝醉之后点评谭传华:“你身上最可贵的有两点:一是能听反对意见;二是从不忘记学习。”如果仔细研究“谭木匠”,就不难发现,其实谭传华现在做的事很多都是别人做过的。
谭传华清楚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拼命学习,像海绵一样吸干所有国内外企业的先进思想。他不仅读众多的书,还自创了一门“聊天学习法”,不断找人聊天,对象有博士教授,有文人骚客,也有普通的员工,他总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不同的启发。
学习则得智慧,智慧令人清醒,清醒者不忘与时俱进。
以产品开发为例,“谭木匠”围绕“亲情、友情、爱情、风土人情”的主题,年年滚动推出数百种新款式,如今已有2480个梳子品种,享有12种技术专利,以品种繁多、各店之间不同质化的.优势吸引顾客,也令所有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其实最开始,谭传华的梳子只有10来种,在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思考定位后,他很快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想了无数种办法引进高级设计人才,大搞研究开发。
他甚至不惜重金邀请国外的设计师来设计“战略新品种”:“人们往往由于太熟悉而容易熟视无睹,我请不熟悉中国市场的外国人来搞设计中国产品,一是必有独到之处,二是也有利于打入国际市场。”
事实证明,由于产品的快速更新,不仅能不断地吸引新老顾客,也能有效扩大加盟商范围。“谭木匠”一家专卖店最多能陈列300多个产品品种,以前某一区域范围内只能开一家店,如今由于品种丰富,许多地方多开一两家店,生意照样红火。
本文所表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北京招聘会无关
拓展:
《谭木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2)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DA
(2)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给4分,疏通语句1分。意思对即可)
(3)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
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
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第一次“微微一笑”,是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让人感觉到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也让人感觉到他的神秘。
② 第二次“微微一笑”,是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他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
③第三次“微微一笑”,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