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别人的傻子250?
一个是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说客。他对六国印象深刻,当时很厉害,但也树敌不少。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生气,要为苏秦报仇。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个计划,把太素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挂在城门上,旁边贴一张布告说:“苏秦是个间谍,他用一千两黄金杀了他。希望得到奖励。”海报一贴,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是不允许造假的!”四个人都坚称是他们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各得多少?”四人异口同声:“一人250。”齐王大怒,说:“来人啊,把这四个‘250’推出去砍头!”“250”这个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另一种说法是和推排九有关。
原来,牌九(一种古老的赌博工具)包含两张牌,即“板儿”(四分)和“吴耀”(六分),合起来构成十分,在推牌九的赌博活动中称为“射十”。它是排九里最小的点,任何人都比它大。它不能“吃”任何牌,所以人们用“板儿吴”(和的简称)这个词来指代那些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管不了的人。时间长了,我就把“两板五”叫做“二百五”。在香港,它也被习惯地称为“二五仔”。
还有一点:唐代长安的“市长”景赵胤,很有权势,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前面开道的小吏,原是一员,官名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杆,要赶走拓荒者。后来又加了伍佰为一员,但长安人并不称他们为二伍佰。而是叫他们五百,所以大家都叫二百五,又因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长杆,所以又叫二甘孜。在今天,二百五和二梗是鲁莽、粗鲁、无礼的代名词。
说明唐朝长安的百姓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滥用职权的官员是很反感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一个读书人,他为了成名而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但是他这辈子从来没有赢得过选举,甚至连儿子都没有出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过双生日。
秀才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成败,不禁感慨万千,于是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成功,一个叫失败。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读书,生活和谐。
一天,学者告诉他的妻子,“我要去市场。你在家督促二儿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后,问他二儿子在家学习如何用功。他老婆回答:“我写了,但是不够,还绰绰有余。两个人都是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