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有什么意义?
以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命名的男式西服。
1919,孙中山让上海亨利服装店把一套军服换成便服。这款休闲西装在保留了部分军装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服和西装的优点,简洁、朴素、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倡导和他的名气,这种休闲风格很快传播开来,并经过不断的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成为中国男性常见的服饰。关于中山装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如果有的说是1912年广州出版的,有的说是日本铁路制服改造的。
中山装原创风格:上衣采用立领,前开襟,9粒扣,4个压袋,后肩,隐褶背缝,半带。1922中山装换成7粒扣竖翻领,下口袋是虎皮包。后来改为现在的款式:上衣是竖翻领,有训导扣;衣身三开衩,前开襟,5粒纽扣;4贴袋,各有一个袋盖和1粒扣,上面有一个平贴袋,下面有一个虎皮袋,左右对称;左上口袋盖右缝线附近有一个约3cm的插笔口。袖口有3个纽扣的高级中山装。与中山装搭配的裤子一般采用同材质同颜色的西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风俗大辞典》记载“孙中山参照中国衣服、裤子的原有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装”和“西装式”,以“适卫生、易移动、易节约、美观性强”为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龙生作成服装样式。
这里说的黄龙生是越南华侨,拥有一家外国服装店。1902年,孙中山去越南组织会,有一次去黄的店里买东西。当黄得知这位客户是孙中山时,立即要求加入回民会,为革命做贡献。
这样中山装就定在1912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导人和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也用这种服装表示对新时代的欢迎。因此,中山装在社会上广受欢迎,成为中国男装的标志性服装。即使在今天的t台上,你仍然可以看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髦服装。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中山装是孙中山倡导的,也是简单实用的。自1911年革命以来,它一直受西装的欢迎。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为正装,修改了中山装的造型,赋予了新的含义。翻领,翻领,前面有五颗纽扣,四个贴袋,袖口有三颗纽扣。背板没有破裂。这些形式其实是很精致的,按照《易经》中周朝的礼仪来说是有意义的。
一、前任的四个口袋代表国家的四个维度(礼义廉耻),袋盖是倒置的笔筒,寓意以文治国。
其次,正面的五个按钮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
第三,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四,背不破,寓意国家和平统一的大义。
第五,衣领定义为翻领闭合,可见严治观念。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1911),中国的男人按照满族的样式梳头、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近代史的征程,但传统服饰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传统的长袍马褂瓜子帽等款式依然在使用。1900后不久,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服饰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风格保持原状。直到191辛亥革命爆发,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标志着清朝的彻底崩溃,一个时代的结束。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也使服饰的变化更加迅速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种变化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的一大类。上衣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带盖子和纽扣的口袋,下面是裤子。这是辛亥革命后的流行服饰。它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时穿的,风靡世界,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非常欣赏,一直坚持穿,所以外国朋友也称之为“毛制服”。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穿起来简洁、舒适、挺括。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规定某一级别的公务员宣誓就职时都要穿中山装,以示符合王先生定律。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觉得西装的样式笨重,穿起来不方便,而中国的衣服在实践中也有缺点。1902年,孙中山去越南河内组织钟惺会,碰巧在河内逛了一家广东人黄龙生开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也为了体现中国的国情,他指示黄龙生设计一件漂亮、简单、实用的华服。黄参考西欧、日本服装样式,结合当时东南亚华侨流行的“企业领”上衣、学生装等进行设计缝制。但也有报道称,中山装最初是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有一次拿着一件破旧的军服去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让裁缝把它换成“便服”。换上“便服”后,看起来还是军装的样子。但在便服中,它既不是“唐装”,也不是“西装”,于是店员将其命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国内外的声望很高,这种服装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那时候的中山装,后背有缝,后背中间有带,前门钉着九个扣子,上下口袋有“肥袖口”。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带袖的封闭式八字领口,正面前襟中央5粒扣,背部无缝。袖口可以用开叉钉扣,可以用假开叉钉装饰,也可以不开叉扣。开口口袋,左右对称,有盖有钉扣。上面两个小口袋为扁平贴袋,底角为圆形,袋盖中间为弧形尖头。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虎皮包(边挂1.5-2cm)。裤子有三个口袋(两个侧口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用来卷裤子。显然,中山装的造型是在基本造型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垫肩收腰,平衡对称,穿起来稳重大方。
中山装自1923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受男性欢迎和喜爱的服装款式。中国民主革命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中山装。
1923年,中山先生在担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觉得西服不仅款式笨重,穿着不方便,而且不适合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要求。中国原创的衣服(双排扣上衣,大排扣长衫等。)不能充分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类似西服的缺点。因此,主张在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业领、礼服”大衣的基础上,在企业领上加一反领,以代替西服、衬衫的硬领。这样,一件外套就有了西装外套、衬衫、领子的功能;“企业领礼服”外套的三个隐藏口袋被改成了四个敞开的口袋,下面的两个敞开的口袋也被剪成了“钢琴包”的样式,可以随着放入的物品数量而膨胀和收缩。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口袋,让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工作的必需品都可以放进口袋。由于口袋上有软盖,口袋里的东西不会轻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缝有暗扣;左右一个大暗包,前面一个小暗包(手表包);在右后臀部挖一个隐藏的包,用软盖盖住。这种裤子穿着方便,适合携带个人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作中山装的助手是广东台山人黄龙生。他原本在河内的保罗巴特街开了一家龙胜洋服店。1902 12二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组织钟惺会,偶尔进他的店铺购物,与他交谈。当黄龙生得知眼前的顾客是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时,印象极为深刻。我恳切地要求参加钟惺会,为革命捐款。1923黄龙生曾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职,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同事规划缝制,并成功制成世界上第一件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西服时,说:“这种西服美观、实用、方便、经济。不像西装,除了外套和衬衫,还需要硬领。这些东西大部分是进口的(当时大部分是从外国进口的),费力又费钱。”中山装具有好看、实用、方便的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倡导,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做工
中山装做工精致,领角要做窝,后肩不能肿。袖子和西装袖子一样圆,前胸要胖。四个口袋应该是平的,螺纹应该是直的。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分为精细工和简单工两种。前者有里衬和衬垫,一般用于搭配连衣裙和长裤,后者适合日常的休闲装,没有里衬。中山装的优点有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匀称,外观典雅大方,着装优雅稳重,活动方便,活动自如,保暖保暖,既可作为正装,也可作为休闲装。它的缺点是领口紧,贴脖子。中山装以其特有的沉稳、老练、稳重、大方的风格吸引了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将中山装视为日常服饰。穿的时候要注意中山装所传达的意义符合它的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把扣子关好,有些人为了暂时的舒适会把扣子打开,这样会让他们在大家眼里显得不伦不类,优雅而严肃。
中山装的颜色
中山装的颜色很丰富,除了常见的蓝色和灰色,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色等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北方地区偏爱深色。不同场合穿,选择不同的颜色。正装的中山装颜色要庄重沉稳,而随便搭的时候颜色可以生动活泼。在面料的选择上也有一些差异。作为礼服的中山装面料,应选用纯羊毛华达呢、驼绒锦、麦尔登呢、藏青色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表面光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加沉稳庄重。作为方便的面料,可以选择相对有弹性的面料,如棉布、卡其布、华达呢、化纤面料、混纺羊毛面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