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二胎父母还在用这样的养育方法吗

一大早我就收到了好友毓秀发来的求助信息。

毓秀最近刚生了二宝,她说计划生二宝之前已经和大宝沟通过,大宝也表示可以接受。但二宝真的来临后,大宝的行为开始反常了。

见到弟弟用奶瓶,已经5岁的大宝也吵着要用奶瓶,爸爸只得赶紧给女儿买来了超大号的奶瓶。

本来已经可以一个人睡觉的大宝,晚上睡觉不肯离开妈妈,一定要抱着妈妈一起睡。“因为弟弟跟妈妈一起睡。”

原来活泼外向的女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笑还爱发脾气。一不顺心就哭闹,说:“我讨厌弟弟。”

毓秀很无奈,问我怎么办才好。

我就在经历着二娃夺爱战。家有两娃、三娃的父母都懂的,多个孩子,多份热闹,话题也多一个: 父母如何平衡对多个孩子的爱

我生二宝前,别人家的妈妈是这样跟我聊孩子的:

“弟弟特别暖心,不管姐姐平时怎么欺负他,有好东西一定要留一份给姐姐。”

“两个孩子之间肯定会有争执和矛盾。父母虽说对孩子的爱都一样,但真的会偏心。”

“我一不留神,大宝就会偷偷掐小宝。”

“姐姐做作业时,弟弟不懂事,过去乱画,姐姐一巴掌啪的就过来了,你说怎么弄?”

……

为什么添了弟弟或妹妹,大宝会有种种“反常”的行为?原因大多如下:

即使是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们,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生长情境。按照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话说,就是“每个孩子都会在他的生活样式中,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生长情境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做出某些不当行为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生长情境大多是这样的:都曾有过一段唯我独尊备受宠爱的时光,已经习惯成为家庭的中心。当第二个孩子降临时,他被迫要适应另一个新的情境,在有些家庭,大宝这种被迫是毫无准备的,他的反应相对会更强烈,就算是事先已知道家庭中会有新成员加入的大宝,在真正面对与自己***享父母亲关怀的二宝时,仍倍感困扰。

而二宝,是在父母已经上岗一段时间经过养育大宝积累经验后迎来的孩子。这时,父母不再手忙脚乱,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平和乐观,还能把这种积极情绪传递给二宝。对比大宝,二宝的个性会更为平和。

有些父母嘴上对孩子说着“不会偏心,都一样爱”,但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比如,有些孩子天资较为聪颖或长得较为可爱,父母便很难不表示比较喜欢这个孩子。这种偏爱对另一个孩子的影响极其重大,甚至会使另一个孩子丧失生活的信心。

孩子非常敏感,如果他心理猜测父母会偏爱弟弟妹妹,便会观察父母的言行举动,拼命找证据。一旦找到他认为的父母偏爱的证据,比如,母亲对妹妹语气温柔,对他则是严肃认真,那他多半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情境,这就不难理解有些孩子会故意找父母的“麻烦”,向父母反抗,并表现出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恶劣行径,来寻求父母的关注。

如果父母能够觉察到大宝的反常行为,能早些做出调整,让大宝知道父母的关爱,知道他的“地位”稳如泰山,那他多半能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适应新情境并由此获得成长。

中国式逗娃的危害就在于,大人们觉着开玩笑,好玩的话,怎么娃娃们就当真了,而娃娃们当真后的反应真逗人。对于家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周边亲戚朋友免不了会逗他:“爸爸妈妈有了小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或者是:“看弟弟(妹妹)多可爱,可比你小时候乖多了。”……诸如此类,大宝本来就处于被新生儿“驱逐下家庭最宠宝座”的极度焦虑中,被这么一逗,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哗啦被冲垮,各种悲观情绪各种不良行为都爆出来了。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

所以,在二胎甚至多胎家庭中,需要父母们智慧平衡好孩子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任由发展,将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同胞竞争障碍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是指儿童在弟妹出生后,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以及竞争或嫉妒,往往起病于弟弟或妹妹出生后的几个月内,竞争或嫉妒表现为与同胞竞相争取父母的重视和疼爱,严重时有对同胞的明显敌意、身体残害。

而情绪紊乱则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退化、丧失之前已学到的技能,并有行为幼稚化倾向,模仿婴儿的举动引起父母的注意,出现与父母对立和冲突的行为等。

父母处理孩子间关系的失衡容易导致两个极端:受忽视的孩子和受溺爱的孩子,受忽视的孩子一生都在奋力争取得到父母的关注,寻求归属感;受溺爱的孩子则在努力适应 社会 甚至因无法适应 社会 惨遭淘汰,寻找价值感。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老师说这两类孩子最容易成为影视剧中的大反派,他举过例子: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间的争执和夺爱很正常,不必过多理会,认为随着孩子长大,他慢慢能理解手足之情,会“大的就应该谦让小的”。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明确指出: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孩子耽误得越久,就越难以改变他们对于怎样才能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想法。

我看过一篇回忆童年时父母如何平衡对姐妹俩的爱及引导她们理解手足情的文章,留言部分,有位网友说,如果她的父母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她和她妹妹的关系就不会如今时今日这般淡漠了。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从竞争走向合作,以完善自我人格发展?

计划要二胎前告知孩子,让他有心理准备

在环境变化前,最好能让孩子做好准备。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说:

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

父母需要同理心思维,转换到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突然从家庭围绕的中心被“边缘化”,被忽视,确实滋味不好受。所以父母在迎接新生儿的喜悦中不要忽略大宝的感受,同时要严肃告知所有家庭成员不要随意用二胎宝宝来逗大宝,人为制造对比和竞争。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是平等的,除了说的,还要做出来。如遇他人用不当的言语逗大宝,父母需要立刻纠正,用行动表明和大宝在同一阵线。当孩子之间有争执时,只要不触及安全底线,不要对大宝说:“你是哥哥(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妹妹)。”这类的话。这种“应该”会让孩子固定于家庭中的排序对应的某种被安排好的成长情境,非常不利于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建构。

统一战线,同一种养育法

父母应该统一用一种彼此都认同的养育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合作的家庭气氛。要用言语和行动让大宝知道,多一个弟弟妹妹不是来分享抢夺父母对他的爱,而是多一个人来爱他。

《正面管教》中建议父母使用的,作为鼓励孩子的一个工具,就是制造和孩子的特别时光。我认为这个用在二胎家庭平衡孩子间的关系也很有效。

二宝小的时候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所以多少会对大宝有所忽略,制造和大宝特别的亲密时光便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这个特别时光可以是爸爸和大宝的一次电影越会,可以是妈妈和大宝的一次图书馆亲子阅读……不需要多隆重多费钱,最需要的是用心,和大宝一起商量,选一件他期待的能和你一起做的事,参与进去就可以。

在这样的时光里,大宝特别能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也提醒你,这个宝宝同样需要你的关注和爱。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引导大宝和二宝和谐相处,让他们学会合作,这种合作意识,往小里说可以是家庭里兄弟姐妹间和睦友爱,往大处想就是成人后 社会 参与感和贡献感的雏形长成。

只有合作才能使孩子们觉得彼此是平等的。比如,妈妈怀孕时,大宝帮着准备物品迎接新宝宝的降临,甚至参与二宝的起名,学着帮忙照顾他。

有次我在喂妹妹吃饭,哥哥见了表示想喂妹妹。我当时就想,试一下,未必是坏事。就把给妹妹喂饭的事全权交给哥哥了。然后发现,哥喂妹妹很仔细,妹妹吃得很开心。两个孩子和睦相处,哥哥收获了妈妈的赞赏,很有满足感。

这种合作,会让大宝收获价值感,他忙着照顾弟弟妹妹,自然无暇找“麻烦”了,是不?

感恩遇见两个非因我而来的孩子,我一边敲下上述文字,一边在行程表上记好下个周末和大宝的特别时光,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