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的来历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

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

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

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

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

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

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

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

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

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

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

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

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

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

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

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

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

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

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

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

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

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岐要点。

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

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