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育全面认识脑梗死

脑梗塞是指大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产生相应的脑功能缺损症状的综合征,又称缺血性中风。脑梗塞按栓子来源可分为脑血栓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指脑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脑内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偏瘫、失语。脑栓塞的形成:各种栓子(血流中异常的固体、液体和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及相应的供血区缺血、坏死和脑功能障碍。

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中风类型,约占70%~80%。脑梗死死亡率约为10%~15%,致残率极高,可复发。根据梗死部位可分为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脑血供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向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供血,故又称前循环,包括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和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常见部位为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为多发囊性病变,直径0.2 ~ 1.5 mm,梗死灶仅略大于血管直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会留下小囊肿。

脑梗死的病理分期

1.超早期。脑梗死发生1~6小时。此时脑组织变化并不明显。

2.急性期。脑梗死发生在6~24小时。此时脑组织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明显缺血。3.坏死阶段。脑梗死发生在24~48小时。大量神经细胞坏死,脑组织明显水肿。

3.软化期。脑梗塞后三天到三周。患病的脑组织液化并软化。

4.恢复期。脑梗死3-4周后,可持续数月至两年。液化组织被晶格细胞清除,脑组织收缩形成胶质疤痕,或中风包膜。

为什么会引起脑梗塞?

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常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向大脑供血的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脑动脉处处狭窄或闭塞病变。

大脑动脉斑块

脑动脉斑块还可引起管腔本身明显狭窄或闭塞,导致血压下降,血流速度降低,灌注区血液粘度增加,进而导致大脑局部区域血液供应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症状。

高血压动脉硬化

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微梗死。

脑动脉壁炎症

例如由结核病、梅毒和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动脉炎。

先天性血管异常

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壁发育不良也会引起脑梗塞。

异常物体

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突然减少,导致相应优势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

血液成分的变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粘滞血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增多症和口服避孕药均可引起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能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形成III缺乏伴有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脑动脉栓塞事件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其他的

药物引起的创伤性脑动脉夹层和一些未知原因。

主要人口和激励措施

流行人群:根据脑梗塞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最常发生于50-65岁的中老年人,与中老年人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关。

诱发因素:尖锐的精神刺激引起的巨大情绪波动,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房颤等疾病患者发生脑梗塞。

脑梗死诊断标准

第一,急性发作。

二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少数可有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和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第三,脑梗塞的诊断依据是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第四,需要排除非血管原因。脑部CT磁共振检查排除脑出血。脑梗死是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之一。

怎么处理?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突然出现一侧无力或语言障碍的症状,但一分钟后就会好,完全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重要前兆。然而,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忽视。大概有一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没有注意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然后完全偏瘫后才来医院,错过了治疗时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4小时内每20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约为5%。如果是7天之内,大约8%到12%的患者可以变成脑梗死。三个月内,大约20%的患者会变成脑梗塞。所以一定要重视这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重点是,如何防止复发

二级预防:五年内平均复发率超过40%。一级预防(针对未患过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和二级预防(针对脑梗死患者)是指对已经患过脑梗死的患者采取预防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死亡和致残率,防止脑梗死复发。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用药。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停止进食停止进食,这是脑梗塞二级预防的大忌。不仅无效,而且更危险。二级预防有两个“ABCDE”,缺一不可。

* (1) ABCDE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临床上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可以预防脑梗塞的复发。但47%的人对阿司匹林有耐药性,所以常与长效中药一起服用,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和耐药性。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

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一方面,高血脂使血液变稠变缓,减少了大脑的供血量;另一方面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c、中医(中药)

大复方现代中药取材真实,临床防治脑梗塞疗效确切、全面,包括具有活血化瘀、开窍通络、降血脂、抗凝特点的中药。

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

80%以上的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有动脉硬化和高脂血症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血糖含量的增加也会使血液粘稠度和凝血功能增加,有利于脑梗死的形成。糖尿病患者要吃低糖低热量的饮食,适当使用降糖药。

E.康复教育

通过网上宣传、免费阅读实用书籍、定期进行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预防脑梗塞、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使患者耐心接受长期预防措施,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 (2) ABCDE

A.积累练习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是预防和治疗脑梗塞(脑梗塞、脑栓塞、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梗死患者应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选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避免疲劳。不适合剧烈运动,如快跑、爬山等,适合慢跑、散步、健身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b、体重控制(BMIcontrol)

维持或者减肥,保持身体质量指数在18.5-24.9kg/m2,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