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的镇情概述
中和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居东经104°45' 49 --104°53' 08,北纬30°03' 17 --30°13' 31″之间,平均海拔445米,其东、南、北面分别与雁江区的丹山镇、东峰镇、清水乡、宝台镇、保和镇接壤,东北部与乐至县的中天镇毗邻。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22亩(以下数据均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准),其中田24500亩,土52722亩,占雁江区22个乡镇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区第二大农业镇。307县道(板永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乡道贯穿南北。镇区距资阳市区27公里。镇区内有街道8条,辖居委一个,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农村辖中和、铜锣、大圣、白云、广德、鱼水、飞山、狮马、青龙、罗家、红光、干沟、巨善、雷庙、金马、龙嘴、清凉、三清、瓦盖、方家、凉风、明月、罗汉、高字、龙虎25个村,451个组。该镇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纳西族2人,非农人口2936人。
中和历史悠久,唐属丹山县,宋隶磐石县,明归资阳县北乡,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宝台寺香馆建中和场,1747年呈准开市,1909年置中和乡(宣统元年);民国时期属九区,辖保和场、中和场、太和场、人和场、裕通场,区公所驻地保和场;解放初期属二区管辖,区公所驻地丹山镇。土改时期改为第四区,辖中和、金星、太和、添福、凉风、永泰、复兴、吉祥、迎龙、光明、真武、龙潭、方家、干沟、大同、高字、胜利17镇乡,区公所驻地中和场;合作化时期设保和区,中和、高字、凉风隶属保和管辖;干沟、龙潭、太和隶属丹山管辖。1961年10月,从保和区分出中和、凉风公社,丹山区分出干沟、太和、龙潭公社,临江区分出大洪公社,增设中和区,区公所驻地中和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属中和区管辖的太和、中和、凉风、龙潭四镇乡合并建立中和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中和场。
解放初,只有一条老街,约300余米长,石板镶嵌,街道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场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撤区建镇以来,场镇建设突飞猛进。水泥浇铸的板永路由西向东贯穿镇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横跨镇域南北,全镇通村公路纵横交错,以镇区为中心,向西可通往区内老君镇、保和镇、资阳城区;向东可通往区内丹山镇、回龙乡、新场乡和东至县石湍镇、通旅镇等;向南可通往区内东峰、小院、堪加和资中县骏马镇等;北可通乐至中天镇等,公路宽阔,四通八达。先后修建了1000米长的方碧路水泥街道(为板永路的组成部分)、建横街,修建了育英桥、林江桥,引资1000万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丹山、中和、保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近浇踌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与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纵横交错,投资80万元完成了三级客运站的建设,增设了移动和联通机站各一处。在镇上,小灵通也能使用,信号很好。
镇区面积迅速扩大到1.5平方公里,有街道8条,场镇可容纳人口8000余人;计划2000万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规划中。并在2013年成为四川省21个重点建设镇之一,依托遂资眉高速 ,新机场高速,打造资阳东区工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