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列15个不征之国?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提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我们先来看看《皇明祖训》的原文: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後:
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东偏北:?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西南:?安南国(三年一贡) 、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苏门答剌(其国滨海)、?西洋国(其国滨海) 、爪洼国(其国居海中) 、湓亨国(其国居海中)、?白花国(其国居海中)、?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渤泥国(其国居海中)。
朱元璋为何把这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且作为祖训告诫后世子孙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统治中心是大陆,海外偏远之地都不在“王化”之内
明朝立国剪除群雄,统一战争持续的很长,如到洪武十六年征服云南,洪武二十一征讨北元,洪武二十四年夺取哈密等。
大陆才是明朝最为重视的。
而所列的各国几乎都是海外治国,向来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蛮夷之地。
如朱元璋对朝鲜的态度是,“以高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后代的统治者并没有汉代人那样的气魄。
二、朱元璋务实的态度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国内连年战争,基本安定后,朱元璋并不想在海外挑起战端,百姓需要的恢复。
而且这些国家都是海外国家,劳师远征,会有很多困难。
如日本曾对明代特使无礼,导致朱元璋大怒要发兵征讨,但是后来想想也就息怒,由他去了。
这是朱元璋务实的体现。
朱元璋农民出身一方面是个励志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大明的眼界格局。
在他眼里,海外各国都是别人家的事,我管理好自家事情就可以了。
而且他亲列的十五国中,对日本、占城用“绝之”、“沮之”字眼,意味着我大明不要你这个朝贡国,无妨。
三、元代的教训
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元朝在海外的四处动武且惨败居多,不能不让朱元璋吸取教训。
如元代远征日本,葬身于“神风”,将士覆灭于大海。
如远征缅甸、爪哇等,多次用兵,劳民伤财,对于深知民间疾苦的朱元璋来说,必须要避免前车之鉴。
朱元璋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并立为祖训告诫子孙,也是他自大的一个反应。
他的不征是建立在当时各国比较安分的情况下的,大明何必和这些弹丸之国计较。
但是他没有想到有些国家会主动来挑衅大明。
如朱元璋之后,朱棣就违背祖训,用安南用兵。
其实明成祖征讨安南,本质上仍是大明统一战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