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命名的?
中国的起源与变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的《诗经》中,如“雅与民劳”、“利中国”等。但《诗经》中的这种“中国”,其实是“都城”,而不是真正的国家。“中国”一词,指的是国家,在东周、战国时期的诸子书籍中已经很常见。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亮起源地为周公仲尼讨之道,北学中国之道”,“兽蹄鸟径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知其礼仪之义,而知其人心之卑”...这些都说明,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后世的“中原”。但面积没有后世中原那么广,只相当于今天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中国”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主要是在星期之后。《礼记》有云:“中国,五方之民,有性...华夏、蛮夷、蛮夷、戎、狄皆有太平。”很明显,这个时候的“中国”二字是用来反对蛮夷、蛮夷、戎、德的。如果《礼记》是后来写的,《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这样的话:“凡对四夷有所贡献的诸侯,都要献给君王,君王要警戒异族。中国不是”,这说明在春秋初期,“中国”一词已经与蛮夷、夷、戎、狄相提并论。齐桓公救助郭兴、郭玮等国被称为“救中国”,说明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展到被认为是“夏”的国家。《恭城十五年公羊传》有:“春秋时,国在外夏,内夏在外夏。王者欲制天下,易为外字,近字亦起。夏商时期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中国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李周”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纵观夏、商、周、春秋,各国不断分裂,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满、夷、戎集团。像虢国这样的国家,曾经在夷夏之间摇摆不定,最后进入了华夏集团,成为了“朱霞”的一部分。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