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irbnb在中国的实施受阻?

Airbnb,中文称为空中住宿,是一个连接旅行者和潜在房东的短租平台,估计估值为200亿美元。对于旅游爱好者的需求,Airbnb可以更好的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省下一些钱;对于有闲置房屋出租的“房东”的供应,Airbnb可以利用闲置房屋增加额外收入,结交新朋友。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对双方都是双赢的生意,但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一个产品的成败取决于它的用户群体。让我们从楼主和旅游爱好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供应端

对于楼主,笔者总结了三种问题:房源稀缺、信任缺失、文化观念。

1.住房稀缺。

18到35岁是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人群,而这些人一般都拥有1厅1卫的两室商品房,刚好适合一个小家庭居住。而国外很多房子都是独栋,可以隔出房间给租客住。而中国能买到独栋别墅的群体一般不差钱,不需要通过这个平台赚取额外收入。Airbnb的平台模式还要求服务租客,这对于这些拥有别墅的大老板来说就更不可能了。他们只需要等着房价涨起来赚大钱,所以国内能供应的房源相对欧美国家来说是比较稀缺的资源。

2缺乏信任

中国的房东和房客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房东不愿意和旅行的陌生人共用房间。在欧美国家,个人征信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比较发达的。Airbnb还通过facebook等社交账号展示其他社交关系,优先考虑彼此有一定社交联系的用户,减少相互间的不信任和距离。但即便如此,Airbnb在美国成立初期,也不得不面临安全问题,公众担心犯罪分子会借机从事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短租小猪寄生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体系,或许是为了解决国内没有facebook这样的实名认证社交平台的尴尬。但总体来看,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人口流动性大,当这些因素都凑在一起时,违约成本极低,迫使房东不得不使用更加谨慎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3文化因素

Airbnb成功的原因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民宿文化的普及,欧美地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房东素质,以及教育潜在房东的低成本。在中国这个唯一符合旅行度假市场的线下场所,短租可能只有农家乐。

另外,中国人信奉相对保守的儒家文化,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与崇尚独立和英雄主义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以家庭为中心。在大多数父母看来,事业的成功和个人理想与家庭的和谐幸福同等重要,家代表着一种自我归属感。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中国有多少人在空闲的时候愿意把房子出租给一个陌生人住?

第二需求方

看完了供给侧的问题,我们再来看需求侧的困境。对于中国的游客来说,有两大问题:价格问题和习惯问题。

1.价格问题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Airbnb意味着物美价廉。以纽约为例。如果晚上住在纽约曼哈顿附近,普通酒店的价格至少在100-150美元/晚。便宜的酒店一般都在郊区,甚至在邻近的新泽西。选择Airbnb进行短期合租,可以花费城市酒店一半的价格,住在市中心附近,可以为游客省钱,晚上出门。但在国内大城市中心,经济型连锁酒店比比皆是,价格一般在200-300元。如果用去哪儿、携程等app预订,100元可以住一晚。Airbnb在中国对游客没有价格优势。

2.习惯问题

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游客的市场调查的文章,问题是“如果你想去一个城市旅游半个月或者1个月,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国内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直接找酒店,也有人投宿亲友。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游客几乎没有短租入住的概念,国内的低价会引起游客的反感,低价也需要意味着脏和不安全。

从上述“房东”和游客供需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找到Airbnb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但从长远来看,Airbnb的房屋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并不是死路一条,只是它不能像优步那样直接生搬硬套,无视中美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