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别喊我爷爷,要喊外公”,一个姓氏引发了家庭争端,随谁姓重要吗?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一般遵循子随父姓的游戏规则,但是随着现在社会观念的开放,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姓氏的传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男性主导的格局,女性应拥有冠姓权的呼吁也日渐高涨,女性冠姓权的争取与男性主导地位之间的博弈,让姓氏这个纸面符号在这场斗争中此起彼伏。
一个姓氏不仅仅单单涉及到夫妻双方的博弈,更将其背后牵扯到的男方女方两大家族放在了争取冠姓权的斗争中,而这场博弈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人对于香火延续思想的根深蒂固,将姓氏与血脉传承画上了等号。
一个无心的童言,勾起了对姓氏的重视
出差坐长途的时候,旁边是一位约摸六十的大爷,由于长途时间较长,出于打发时间的考虑,和这位大爷就闲聊攀谈了起来,在聊天过程中,这位大爷讲述了一件自家的纷争之事。
大爷姓刘,今年62岁,此前一直在城市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有一个独生女儿,女儿在大学期间谈了一个男朋友,然后两个人毕业后一直定居在外地大城市工作,在外又工作了两年多之后女儿将男朋友带回家,然后一切事情就按照正常的发展流程一样,两个人顺利地谈婚论嫁。
婚后小夫妻俩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女婿姓丁,女婿就根据自己的姓给儿子起了名字,刘大爷也没表示过反对,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转眼间外孙就已经三岁了,可以基本上熟练地叫出一些长辈的称谓。
前段时间,女婿女儿一家来老家看望刘大爷和老伴,刘大爷好久没见到外孙,甚是想念,祖孙二人在玩乐的过程中,外孙奶声奶气地说了一句:“爷爷,爷爷,那只狗狗真好看。”
就是这么一句话童言,老刘立马当场纠正了外孙:“你喊错了,你应该叫我外公,我不是你爷爷,咱俩不是一个姓。”外孙眨巴眨巴眼睛似懂非懂地点了下头,而这个场景正好被出来看儿子的女婿看到了。
女婿当时没有任何表示,而刘大爷表示自己当时也没多想,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纠正,毕竟外孙是跟着女婿的外姓,又不是自己的上门女婿,外孙叫自己爷爷不合适,然而女婿回家却和自己的父母商量了一番,没过多久,亲家打电话来问候老刘,在寒暄中,亲家主动说了上次刘大爷纠正外孙称谓的事,表示出于对刘大爷的理解和考虑,准备给孩子改名,外孙的姓氏后面加上“刘”姓,搞一个组合姓氏。
刘大爷听了立马表示了反对:“要么和我姓,要么和你家姓,要么再生一个和我家姓,在你家姓后面加我的刘姓,这算什么不伦不类的,别多此一举了,听着就别扭。”
就因为这件事,亲家以为刘大爷对自己有看法,两家人表面上没有冲突,但双方都心照不宣地避免谈论这件事,女婿都不敢再带外孙来看刘大爷,怕又平白无故多出什么事来刺激到刘大爷的神经,两家人就此心里多了一个梗。
最后的时候,刘大爷表示本来自己就已经默认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虽然就一个独生女儿,但根据当地习俗和传统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自从这么一件事出来以后,反而是对方提醒了自己,自己想想女儿嫁出去了,自己以后的刘姓就断在了自己手上,又不免伤心难过起来,最近在想和女儿女婿表示再生一个孩子和自己姓,如何开口并说服小夫妻俩成了刘大爷最近的烦心事。
姓氏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更是一种对传承的人为定义
听完刘大爷讲完自己的经历和烦恼后,可以明显感知到他还是希望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孙子”,在他的骨子里面,外孙和女婿姓,始终是外人,虽然与自己存在血缘关系,但是却不和自己姓,一个姓氏就隔阂了自己对小外孙的看法。
看似刘大爷纠正外孙对自己的称谓是本能的无心之举,实际上这是老人骨子里面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家族的联系在于血源,而姓氏成了血缘关系最直接的表征,因而根据姓氏的归属产生了相对应的称谓名称,这些称谓非常直接地凸显了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
虽然从生物学粗略感受,无论是外公还是爷爷,两者与外孙或者孙子的亲缘程度相同,只是因为冠了不同的姓氏,人为从文化上割裂了双方关系的亲疏程度,从而产生了以姓氏决定家族血缘的传承表征。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女方自己或者父母也要冠姓权的需求时,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存在的隐患和矛盾,事前就应该针对姓氏这个敏感问题做出妥善的安排处理,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前提下,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照顾女方的情感,让女方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冠姓权得到尊重和理解,只有重视这些不起眼的矛盾,家庭的氛围才能保持和谐,才能消除横在两者之间的潜在歧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