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西施”
回乡创业的朱燕被称作“大米西施”,是因为创业四年多来,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关,言必称大米。
当“大米西施”亭亭玉立地站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完全无法将这位叫朱燕的姑娘跟农村、跟庄稼联系在一起。
她之所以被称作“大米西施”,是因为创业四年多来,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关,言必称大米。
朱燕是土生土长的松江叶榭人,家里世代务农。大学毕业后的13年间,她在软件开发公司做编程工程师,在互联网法律公司从事运营工作,顺顺利利。
每次从市区回到家里,朱燕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望着父老乡亲,心里总是泛起阵阵惆怅:家乡的变化,还是不够大不够快啊!都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难道乡村就不能让生活更美好?农民给城市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农产品,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感。这是什么原因?朱燕一直思考着。
朱燕决定辞去让人羡慕的市区工作,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创业。
那段时间,她常常坐在楼梯口,看着门外的一片片稻田,想象着村子多年以后的模样……终于,她拿出所有积蓄,把自己的小院修整一番,决意经营米业。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跟爸爸一起爬梯子、跟妈妈一起下地种菜。父母无条件地支持女儿,却又心疼女儿而责怪她的选择。倔强的朱燕,顶着家族和亲朋的压力,用心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她要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把自己生产的大米及衍生产品做大做强。
她向村里租了地,播下希望的种子。
汗滴化作了谷粒,轧成了米,她单枪匹马扛起大米,走向市场。
卖米的路艰辛而坎坷。朱燕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慢慢地,从朱燕身边的朋友开始,通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被朱燕的大米的口感所折服。眼看自己的大米终于走出了乡村,朱燕倍感欣慰,她给自己的小院取了个名字——“八十八亩田”。“八十八”,拼起来不就是个“米”字吗?它形象地凸显了挖掘稻米文化、潜心做大米文章的主旨。
一不做,二不休,朱燕联合了12个优秀的家庭农场主,成立了“子田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什么叫“子田”?朱燕说,就是将好土地(田)留给子孙,我不搞短期行为。
作为一名***产党员,朱燕将集体致富看成自己神圣的职责。
2019年,通过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努力,1838亩水稻田全部获得“绿色稻谷”和“绿色大米”标志,“八十八亩田”实现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变。在合作社名下,家庭和农场绑在一起,卖出去的每一袋大米都回馈到了农户,带来了有效增收,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农家的自我价值。他们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骄傲和幸福,更加热爱土地,种出了更好的粮食,正缘于此,市民的餐桌上才有了更加可口的大米。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朱燕的创业决心感动了很多人,不少年轻人欣然加入了她的团队。这个团队是老中青的结合,是青年大学生和稳定乡村的结合。目前团队里近30名员工中,一半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另一半是本地的阿姨妈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一直是“八十八亩田”创业的杠杆支点。在传统的农村,尝试突破创新,打造新农村、新概念及全新的生活理念,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一群有想法、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的注入,让原本沉寂的乡村变得年轻而富有活力。
为了更好地弘扬“米文化”,朱燕们筹办了入木田公司,主打乡村 旅游 和从事“非遗”项目叶榭软糕的开发。他们的民宿获得松江001号经营许可铭牌,如今已吸引了周边8间房加盟,成了集餐饮、休闲、活动、非遗体验、森林童玩、米文化课堂、农耕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米文化体验中心。农民在这里成了有吸引力的理想职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充满魅力的家园。2020年,“八十八亩田”获得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除了创新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能之外,朱燕们的作为,打破了乡村狭小的格局,激活并增强着农村 社会 的活力和吸引力,传递着一种令人感奋的力量。
记得十多年前,笔者与摄影朋友到浙江某县采风。在一个较知名的大型自然村里,除了老人与孩童,我们竟然只遇到一个年轻女子,于是两路“长枪短炮”的人马如猎人遇到了猎物,对她轮番“围追堵截”。事后才知,那个年轻女子本在杭州打工,现在只是回家探亲而已。更早的时候,笔者曾与文友游览市郊一个多桥的古镇,一路见到的除了破败陈旧的房屋、三两老人、零星鸡狗,基本没有青壮年;询问路遇者,回答说青壮年搬到了县里,县里有能耐的住到了市里……
悲凉的感觉让人揪心。广袤的乡村,是城市的母土,也是我们的来路,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摇篮。她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贡献出了千千万万儿女后,如今,该是感恩、反哺她的时候了!思乡爱乡是人皆有之的情怀,寄托乡愁的最好方式,是我们在思乡念土的时候,也应想着能够为她做些什么。在这方面,“大米西施”无疑是先行者,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