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武侠世界是怎样的?
如果你爱看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片,或许有个现象你已经注意到了,那就是很多武侠故事的时代背景都设定在明朝。比如说金庸的《碧血剑》,它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朝中后期;《倚天屠龙记》也是明朝,甚至连朱元璋都出现了。又比如一些经典的武侠电影,像《锦衣卫》,一听就知道讲的是明朝的故事;一些没有指明时代背景的武侠故事,比如《笑傲江湖》啊、《新龙门客栈》啊,很多人也倾向于认定故事背景是在明朝。可问题是,我们中国历史这么悠久,为什么这些武侠故事对明朝如此情有独钟呢?
关于侠客的奇闻逸事,在先秦诸子时代就已经有流传,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经为历史上的各类游侠刺客立传了。但这毕竟只是正史中记述的历史事件,并未形成一种社会文化。要论武侠文化的繁荣昌盛,则是一直到了明朝才发展到顶峰的。比如说,明朝有一位明武宗,在武艺上修为就很高,行为举止也非常洒脱不羁,十足侠客风范。而且,明朝时不仅皇室贵族崇尚武侠,描述社会底层男女的小说也竭力讴歌侠客精神。明朝最有名的小说莫过于《水浒传》了,里面描述的梁山好汉,几乎每个都是绿林好汉的范例。虽说其虚构的背景是宋朝,但很明显施耐庵想表达的是当时的社会人情。
可为什么明朝社会这么崇尚武侠呢?其实这和当时社会风气的形成,跟当时的政治、人文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明朝时日本倭寇总是骚扰我国沿海,所以也诞生了许多有名的抗倭英雄,像俞大猷啊、戚继光啊,赫赫战功流芳百世。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抗倭名将的幕僚中,就有许多侠客的身影。其中甚至有许多侠客为了将军英勇赴死的悲壮事迹,士为知己者死,这在明代江湖俨然成为了当时的核心价值观。另外,武侠小说中有各种各样的教派,你可能觉得或许就少林啊、武当啊这些大教派是真的,其它稀奇古怪的帮派大概是虚构的吧?这你就错了,武侠小说中的教派林立的社会生态,还真是明朝时的真实写照,许多小教派我们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但在当时的确非常繁盛。这些教派的教徒不仅练武防身行走江湖,还四处传授他们的武学给徒弟。我们经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正是在明朝时期确定下来的。
一个原因是,明朝时科举渠道日益狭窄,许多学徒仕子们很难通过科举制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不得不从别的方向拓展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存空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说法,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这些文人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功成名就的理想落空,还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心里肯定希望社会能够尊重他们的存在呀。于是他们就开始寻求突破秩序,用类似于侠客的风范来确立另一种价值观,以求获得社会的认同。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类新的群体叫做“山人”,也就是居住在深山中的隐士高人。后来清朝的八大山人,以及近代的齐白石自称白石山人,这一称号也是从明朝时开始出现的。而相比后来的山人以文人墨客居多,明朝时的山人也经常仗剑出游,活跃于江湖之中,对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外,即使那些考取了功名,掌握了话语权的文人仕子们,其生活环境也非常压抑。我们都知道,像东厂、西厂还有锦衣卫,是明朝时特有的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联合起来对当时的群臣百姓都严密监视着,使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处处受到限制。这些文人即使身在朝中,也还是无形中被迫使着向往另一种快意恩仇的侠客生活。所以我们也看到,在武侠作品中,那些监管东厂西厂的太监公公,以及锦衣卫士,往往也是武功高强却心狠手辣的反派人物,这也的确和当时社会上对他们的负面评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真正好的武侠小说,不仅能讲述一个好故事,给后世回味评说,你还能从中对其所反应的社会人文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