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600字范文

《世说新语》这本书非常生动有趣,可惜只有1000多个故事,很快就看完了。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完《世说新语》随笔600字》,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提到记录遗产轶事的笔记小说,你会想到什么?提起智仁小说的代表,你会想到什么?提到历史价值最高的中国最早的小说,你会想到什么?告诉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说——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学者编纂的,梁代以刘军为注。分为政、德、文、方正等36门。书中有1000多个富有哲理的有趣故事。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在听一个古老的故事。几句话就能说明一个时期的思想风格。难怪鲁迅先生称之为“记字深刻而冷,记行简单而妙。”

不仅如此。《世说新语》也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我们耳熟能详的“拾人牙慧”、“痴情”、“奇事”、“一览无余”、“望梅止渴”,都出自《世说新语》中的短篇小说。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我最喜欢的是《路边苦梅》这篇文章。它讲述了七岁的王杰在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很多李子几乎把树枝都折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但王杰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路边的树上会长那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摘李子的孩子尝了尝李子,真的很苦。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玄机,既歌颂了王杰从小就有的强大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又指出“没有人喜欢路边的苦梅”借苦梅传达了无用的东西会被人抛弃的道理。故事中,王杰从小就出类拔萃,最终成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

看完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思考。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举一反三,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晋人韵味十足,恍惚传神,却又古朴神秘,真无穷尽,古今绝唱!”

看完《世说新语》,范文有600字(2)《世说新语》每个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就像今天读的一个很短的故事,故事有始有终,有高潮。其中记录的人物言行往往是零星的片段,但在文字和表达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记录当时的口语,没有任何修饰,所以有些文字不是很好理解但很简洁,能传达人的特点。一般都是很简单的散文,体现的是有时像口语,但又意味深长的个性特征。

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作者经常用简单的文字准确地描述主人公的语言和动作,把主人公的性格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曹操抓刀”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朝中大臣的慌乱。还有,桓温在设宴,邀请朝臣乘机除掉谢安和王。王惊恐万状,谢安却“谢其宽容,越显其貌,越望其表,越唱越讽浩渺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比喻、比喻、夸张、描写等文学手法,如“不因风而柳絮”的典故。既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又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觉得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魏晋风度”的原生态记录。魏晋时代是一个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美、举止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需求和追求超过了任何时代。

由于政治的原因,魏的文学智慧和人生智慧在两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名人总是很健谈,而且通常很优雅。说话的时候,他们用手托着尾巴。他们浪漫生活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诗意的骄傲。他们纵酒祝寿,藐视礼仪,炫耀个性,炫耀才华,狂放不羁,为所欲为,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藐视富贵,所以不是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龙骨,让我们在几千年后想起他们:名人本色,独立,特别。或体现为山之野心,或表现为向善的行为。然而,耿介蔑视一切,不关心时代,而且粗心大意。

我觉得不玩世不恭的人很难成为名人,尤其是在魏晋时期。《世说新语》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群体。

现在的《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价值外,还有故事、文学典故等。多为后世作家所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很大。《世说新语》的影响和魏晋风度已经深入知识分子的心灵,其理想和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追求。

读完《世说新语》有感600字(3)暑假期间接触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全是一篇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给你介绍几篇我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的儿子又长又有才华。他和季方子先讨论父亲的功过,却无法争辩。太尉商议曰:“方圆难吾兄,季芳难吾兄。”意思是说,陈济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陈晨的儿子陈仲都说自己的父亲很有权势,他们一直无法得出结论。于是我去问陈亚,陈亚说:“方圆作为哥哥,应该不会难为弟弟。作为弟弟,季芳应该不会难为弟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应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佑宁、华歆* * *园锄菜,顿悟有块金、管锄和瓦石,接住便扔。我也尝过同桌读书的滋味,那些从玄关门口经过的人,宁愿像以前一样读书,读那些废书。我宁愿坐下来说:“我不是我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当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时,管宁举起锄头,把它当作一块小石头,而华新捡起来,然后扔掉。以前两个人坐在席子上学习,外面有个官员开车经过。佑宁好像没注意到,还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而华歆则兴高采烈地跑出去看。于是关宁割了席子说:“你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关宁在我面前的愤怒,离别和分家的典故都出自这里。

还有一个故事:王戎七岁,他试着和孩子们一起游泳,看着路边的李子树,许多孩子折树枝,孩子们争着要拿,但都不动。人家问他,回答说:“路边有树,但种子多,会苦了李子。”想当然。王戎七岁时经常和许多孩子一起玩。他们在路上看到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摘李子了,但只有王戎没有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走时,王戎说,“路上有那么多人。如果他是一个好李子,他会被捡起来。一个人尝了之后,发现真的是这样的。王戎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有洞察力并且非常聪明。

顾长康在甘蔗上啐了一口,先吃了尾巴。人问何故,云曰:“渐入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先吃甘蔗,再吃甘蔗末。被问到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再慢慢好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苦难,甜蜜才会到来。

《世说新语》很适合日常阅读,押韵,琅琅上口。家里人也喜欢听我摇头念文言文,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就能生动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三言两语讲完一个小故事,让大家捧腹大笑,赞叹古文字的魅力。

想了一下,突然想起来《世说新语》的生日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又一次拿起书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官员尹宪成为张羽知府的故事。在他离开之前,许多人要求他带上自己渴望任职的信件。到了石头城,贤把所有的信都扔到河里,说:“沉的就沉,浮的就浮。尹虹桥不能送书和邮件。”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对他说:“沉者沉,浮者浮。”直到在别的书上看到这句话,我才明白:贤并不推崇这种“不走正道,贪图正道”的社会风尚,认为自己虽然获得了官位,但那是所谓的“成功”,倒不如靠自己的言行来获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沉,浮者浮”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无用的人才永远不会被赏识,德才兼备的人才会被重用。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贪图一时小利,放弃光明正义之路,误入歧途,走入黑暗。这或许能获得一些好处,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这是道德败坏的象征,是不良的行为准则。与其走这条离经叛道的路,不如专心行善,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虽然会比前者付出更多,但这是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会让成功更加真实,让自己更加骄傲和快乐。为什么不试一试?从小培养这个习惯,对以后的发展过程,各种志向或者遇到挫折时的心态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被欣赏和成功,唯一和必要的方法是学习。学习需要“把铁杵磨成针”的顽强毅力和勤奋态度,正如童第周所说,“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当我们真的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变成真正的飞蚊症患者。

不要一味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无所作为,更不要为了利益而抛弃光明,那样只会像陷入沼泽一样越陷越深。只有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金字塔顶端的蜗牛才有自己的明天。

读完《世说新语》有感六百字(五)读完《世说新语》,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魏晋玄学学者实现对抗儒家礼法思想的唯一利器,其中蕴含着道家的精髓。魏晋玄学认为,让人的本性自由发展,就叫自然。而人统治人,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是人为的。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个对,但我喜欢道家的思想——“自然无为”。这类似于仙外的校训“顺其自然”。道家的“自然无为”理论,号召人们去发现真我的存在,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发现了人的价值,于是有了人生的追求:饮酒作诗,畅所欲言,展露才情,各奔东西。比如王子猷的桀骜,嵇康的宋广陵三,顾恺之的“三绝”,杜宇的《左传》瘾,阮籍的碧眼白睛,王羲之的开膛破肚...他们想在短暂的一生中活得潇洒,洒脱。他们放荡不羁,胆大包天,不怕生死,有时甚至看起来像疯子。他们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魏晋时期,宗教信仰的混乱,人民对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导致大批有才能有能力的人隐居山林,终日拖泥带水,饮酒作乐。如果他们生在盛唐,一定会有所成就,但当时敢指责的都死了,剩下的也只能敢说敢做。有的用酒精麻痹自己,有的直接放弃希望,在大山里寻找自己心中的“道”。

在我看来,这些魏晋名士的上述做法是合理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不需要成为大英雄和好人,我们只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好自己的事,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