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对联解读

《联》是中国第一部以楹联为题材的电视剧,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它将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民间流传的搞笑故事有机结合,以楹联的爱情和坎坷命运为主线,创造了一个时而让人发笑,时而让人落泪的历史传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对联在用词、层次、节奏、句式等方面都是相当严格的,但对巧妙对句的要求可以稍微放宽,避免因章法而损意;第二,对联通常以上平下平结尾,即所谓“上平下平”。但是,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句子不一定是上半部分,也可以是下半部分。反之,对话不一定是平的,也可能是平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解释中“句子”和“对偶”比“上联”和“下联”用得多的原因。

第一集:故事发生在明朝江南一个叫秀才营村的水乡。凌大秀,一个家境贫寒的豆腐坊老板凌震的孩子,聪明好学,擅长诗歌。有一天,我和爸爸凌震在河里游泳的时候聊天。路上遇到一个胖和尚和一个老牧羊人,两人正和他嬉笑打闹。他以机智、童趣的精彩对答,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小外号“文曲星”。同县乡绅曹附庸风雅,野心勃勃,逼着宠坏的儿子曹龙驹跟老师学对联,结果闹出“萝卜对”的笑话。有一次,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李太师到县城视察。不知小凌大孝见轿子对抬着“天下无书”的御书,正趴在街上挡着官道。所有旁观者都为他捏一把汗。

千年老树当衣架(凌镇),长江当浴缸(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是明代才子解缙写的一副对联,少年时答对了父亲。场合就像电视剧一样,在江边。这是一个比喻。句子和对话都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尤其是对仗,作为少年作品更是不可多得。

核桃(曹太公),萝卜(曹龙驹)

解说:这副对联和下面的一副对联都是来源于民间的段子。剧中曹龙驹的对仗是叶老师提醒后才做出的。这幅对联是“名词对”,蔬菜为干果,又因繁体字写“萝卜”,所以都一样。

缎(曹太公),抢(曹龙举)

解说:这幅对联是叶先生解释的,“罗”是丝绸的“罗”,“布”是布料的“布”,是同类的名词对。

钟鼓(曹太公),锣钹(曹龙驹)

解说:这幅对联是叶先生解释的,“锣”是锣鼓的锣,“钹”是钹的“钹”,也是同类的名词对。

岳飞(曹太公),罗敷(曹龙驹)

解说:这幅对联名不虚传。叶先生解释说,岳飞是忠臣,罗敷是孝子,所以他们可以是亲戚。

牛头喜欢有龙角(胖和尚),狗嘴里从来不吐象牙(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和下一幅对联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和少年时的和尚兰的对话录。这是一个“具象的权利”,意思是一个少年头上戴着两个小包子,少年回骂。虽然不恭,但说话利落,胖和尚也不生气。

三角像鼓架(胖和尚),光头像锤子(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也是一幅具象对联。是一个少年头上有三个小包子的比喻,少年讽刺和尚秃顶。和尚听后连连声称:“好!“善良,齐家的聪明,他的胸怀相当宽广。

这木头是柴山(老牧羊人)的,因为火(幼灵大穴)的缘故,满眼都是烟。

解说:这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分合”词对:“此”与“木”合为“柴”,“山”与“山”合为“出”;“因”与“火”合成“烟”,“夕”与“夕”合成“多”。这是一副绝妙的对联,灵感来源于创作者眼前的场景形象,在剧中用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可见,对联的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

太阳在东方,月亮在西方,天空生成明字(老牧羊人);女人是左的,孩子是右的,世上还有好人(少年凌大笑)

解说:这是明代万安少年时的一对“连词”:“日”“月”合为“明”,“女”“子”合为“好”。电视剧以明朝为背景,对联中的“明”字有着特殊的含义。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脚,咩(老牧羊人);水中水牛,水淹水牛鼻,哞哞(幼灵大秀)

解说:此对联来源于传统相声中的“仿音对”和“复字对”,“咩”“咩”是羊、牛的叫声;“山”和“水”用了四次,“牛”和“羊”用了两次。这幅对联在民间流传时有很多说法。一种是对联中的“脚”是“角”,“鼻”是“腰”,比较和谐。

我傲轩窗无俗韵,我知草木有真香(云先生)

解说:这是一般的题联,属于自题联,能表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听到鸡叫就会手舞足蹈(老牧羊人),打虎就会穿石(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运用了成语和典故。“闻鸡起舞”这句话的意思是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和刘琨在一起。半夜听到一声野鸡鸣,便起身出门舞剑,以培养豪气。对仗的典故是,李广去打猎,看见草丛里有块石头,误以为是老虎,就开枪打死了。“石未簇”,连箭也射了进去,可见其力大无穷。

不义之财不可取(凌镇);用心付出,就会用心得到(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表现了父子的内心想法。当时父亲怕儿子收了不义之财,又怕儿子受了委屈,所以做了个测试。儿子用对话回答,让父亲松了一口气。

小麦,小米,大米,大米,这些混蛋,哪位先生(多管先生);诗词书法易,礼尚春秋,多为正经。为什么要问老子(叶先生)

解说:这是一副传统对联,在剧中运用得当。Takeshi先生自以为什么都懂,觉得别人很难,却狂妄地称“先生”为“混蛋”。在这里,“混蛋”和“先生”是双关语。叶先生对仗中的“正经”二字也是一语双关,既指前面的“正经”——诗、书、礼、易经、春秋,又指“体面”。因为人欺负别人太多,就自称“老子”,互相报复。“老子”也是一语双关,指的是长辈和老子的称号,也就是《道德经》。

六朝的碑求真意,汉代的文章饶古风。

解说:这是《正殿》剧中挂的一副对联,以示主人的不凡气度。

独角兽(叶先生);比目鱼(幼灵达秀)

解说:这幅对联是对鲁迅先生少年时期在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寿的精彩回答。同学们比较了“九头鸟”、“三足蟾”、“百足蟹”后,王老师肯定了“比目鱼”,因为“独立”不是数,但有“一”的意思,“比”不是数,但相当于“二”。虽然没有数字,但都有数字的含义,简直是绝配。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本书(少年凌大孝)

解说:这幅对联是古代传统的言志对联。剧中少年凌大孝用此来回答李太师的问题“你肚子里有几本书?”。第一联是他看到身边的武士持剑后马上来到现场,作为对抗的伏笔;底线是直接回答,笼统空洞,也显示了回答者的气度。

天蓝色缎子三尺(李太师);六味地黄丸(少年灵达修)

解说:这幅对联是一对代代相传的“绝情夫妻”。讽刺一个花钱买官开中药店的人。第一部分指的是官服的颜色,第二部分是专利药的名称,无关紧要,所以说没有爱。但味对尺,地对天,黄对蓝,丸对缎,极其工整。剧中的转变把讽刺变成了幽默。

南北望(李太师);在路上吃饭(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是一种“借词对”,即借用字面意思,与句子构成巧妙的对抗。这个联合会巧妙地用“物”(物)作为“东”、“西”方向来打“南”、“北”,配合吃的动作,真是完美。

南通,北通州,北通州连接南北(李太师);东当铺,西当铺,东当铺当东西(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的传说一直是清代纪晓岚回复乾隆皇帝的对仗,是著名的“合成词借用”。除了“东”和“西”的借用,对联里所有的字都重复了至少三遍。“南通府”即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就是现在的北京通州县。

桥今日断,何时断(李太师);明朝明月几时照(少年凌大孝)

解说:这幅对联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对联创作手法。是顶针,即前一个分句末尾的词是下一个分句开头的词,如上半部断桥,下半部明月;对联中有些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形容词或与形容词相当的“破”“亮”变成了句末动词。

火烛空明,光射(李太师);爆炸声响起,怒火冲天(少年凌大孝)

解说:这幅对联是现场制作的。该句表达了李太师对小“神童”、“战斗”、“星辰”的期待,希望他的“文学之光”普照苍穹。对偶的“怒”是“志”的迸发。至于“愤怒”,它不是针对泰李实,而是针对那些以他们的官员为荣而轻视人民的人。

除夕无灯,数灯为干坤(李太师)增色;新春雷未动,击鼓名震天地(少年凌大孝)

解说:这幅对联是清代学者陶澍少年时所作。句子从除夕夜的灯火升华为“干坤添彩”,大大提升了意境;对仗也不凡,鼓声如春雷,放射出“为天下有所作为”的生命力。

第二集:知县王继烈陪李太师看歌舞,展之际念御对联。大孝以家中豆芽为题,写了一副同字异音的“长”对联,引得秀才邻居纷纷表示好奇。爱才的叶老师也上门收徒。狂妄的曹龙驹在水田边嘲讽农夫,却被大山洞嘲讽,只好狼狈而逃。大禹入朝后,曹龙驹一直想报仇,甚至狂妄地夺取了大禹的位子。叶先生出去当裁判。输了之后,龙菊不服。他回家哭着叫动了父亲曹太公先生来救他。

妙龄少女倪嘉(李太师);诸葛,一个健谈的人(君妮)

解说:这幅对联是流传千古的《离合词对》名篇。“苗”字被拆分为“姑娘”;“大”字拆分为“一人”;而“人”、“儿”(传统形式的“儿”)、“话”、“着”将“你”、“诸”两个字很方便地组合在一起,就像大自然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这幅对联的传说是乾隆大臣张玉书说得对。

长长长长长长;龙,龙,龙,龙(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是民间传说中一家豆芽店的对联,是“音变对联”。剧中神童凌大笑说起自家豆腐作坊里豆芽的对联。对联中的“zhǎng”读作“cháng”或“zh m 4 ng”。因为这是专门写豆芽的,所以这个对联的意义有很大的合理性。如果是针对其他业务,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

父亲从小在街上长大,扛着太阳月亮去卖;我妈在医院,手转干坤(少年凌大孝)

解说:这幅对联是明代才子解缙所写(文字略有出入)。剧中,凌大秀用夸张的语言介绍父母的生意。夸张之美,合理而有趣:他的父亲凌震(自称是我父亲)早晚要上街卖豆腐,他的母亲(自称是我母亲)整天在纺车。故意用了一般形容高官甚至皇帝的词语,比如“长在街上”、“住在院子里”、“摘日月”、“抖干坤”...这让人一开始很困惑,也忍不住惊讶。当他们知道答案时,他们会惊叹他的精明。

湖光山色环绕;万家愁幸福(李太师)

解说:这个仿品是湖南著名的岳阳楼仿品。“近”就是“来”的意思。第二副对联中的“悲喜”二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剧中转入李太师的自写,体现了古代文人阶层爱国爱民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意识。

竹篮载笋,抱母(曹龙菊);稻草抛秧父捆(幼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是代代相传的巧妙对子(用词略有不同),用的是比喻。竹笋生在竹篮里,就像“妈妈”抱着“儿子”;对仗就更好了,巧妙地利用了稻苗和稻草的关系,就像“父”绑“子”一样。古代对联用“母抱子”“父抱子”,也是一种自然的好的对法。

牛跑驴跑不赢马;鸡飞鸭飞,鹰飞(农民)

解说:这幅对联取材于农村常见的牛、驴、马、鸡、鸭、鹰的特征,选择了“马”和“鹰”来表现马奔腾千里雄鹰击天的精神,象征着一种善良、美好、向上、向前的力量。

最大的家族之一;惊天动地的人(少年凌大秀)

解说:这幅对联是年轻的凌大秀为一家三口从事不同职业的兄弟写的,特意加了一个横切面,巧妙地表现了他们的职业特点:老板卖饼干,整天“数一数二”;老二卖鞭炮自然是“惊天动地”;第三是杀猪,当然是“先斩”,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是夸张的,是真实的;据说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

笋生,何时称“林(凌)大秀”?梅花起源,我没见过叶先生(叶)

解说:这幅对联是明代广东状元少年时与叶先生的对话。从现实主义开始,就形成了“谐音人名对”。这幅对联在剧中的巧妙运用,真是天衣无缝。从笋到竹林,有美竹,“林大秀”的谐音是“凌大秀”(名);从《寒梅》开始的对仗特点,引出了没有叶先生的道理,又潜移默化地调和到叫“叶先生”的人身上,堪称贾立安的上品。

谁能招三秋月;我想勾引万里风。

解说:这幅对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来应付考试。叶先生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大秀文采的考验,也是对其志向的考验。因为《三月明月》是自然风光,虽然你可以再写景,但单纯写景是必然的。剧中,神童凌大孝以抒情为主,表现了他借万里风飞向凌云的雄心壮志。对联很讲究气势,切忌重视上联而忽视下联。至少,上联和下联要一样结实。这副对联是历代流传的对联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捷报何时来,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真功夫在哪里,夜灯更鸡。

解说:这幅对联是从老对联“若恒,何以夜睡五起?”最无益的是一天之内受冻十天。句子是鼓励凌大秀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名声大噪;春秋两季是不同等级科举考试的时间。这时候“好消息”要么是学者,要么是陪审员。对面那句话的意思是,你要努力,哪怕是燃灯熬夜,也要好好学习。为名读书的目的已是陈年旧事,但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谁敢欺负老虎?明知鱼不生龙。

解说:剧中太公曹以财欺贫,以长辈欺幼,出言不逊,说凌大孝是“狗”。而大孝却迂回反击,在对话中不回答“谁家的”,而是说自己的小“鱼”将来会变成“龙”,充分显示了他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鹦鹉能像鸡一样说话;蜘蛛没有蚕聪明。

解说:这幅对联是北宋著名诗人王禹偁少年时答知县的一句妙语。他抓住了两种动物的特点:鹦鹉会“说话”,蜘蛛擅长“织网”,两者都有绝妙的本领。这种本能被认为是动物的奥秘。但是,“鹦鹉会说话,却离不开鸟”。蜘蛛不能像蚕吐丝一样造福人类。在剧中以这样一种针锋相对的方式表达,赋予了这幅对联新的意义。

悲伤的夜雨,芭蕉窗半盏冷灯,为同学们换吧;秋风复苏,归元剩一支秃笔,想给全家找点柴米油盐。

解说:在中国古代,很多落后的读书人和教书的儒生,尽管知识丰富,却往往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留下了很多对联,诉说着自己的贫穷和悲伤,呼唤着人间的不公和痛苦。这幅对联就是其中之一。秋风夜雨寒光,这一幕表现了儒生的悲凉心境,极具感染力。对“柴米油盐”感兴趣,甚至对“关心它的人”感兴趣,这是很自然的,可见这位老师很有才华。

第三集:叶老师被赶走,学校来了一个陌生的石老师。他对大孝有意见,想弄清楚是不是大孝。不料因为大孝的巧妙讽刺,石老师一气之下将大孝赶出了学校。来自一个遥远村庄的萧肃娥听说大孝不识字,所以她把她心爱的小饰品送给他作为学费。大山洞拒绝了,萧肃娥委屈地哭了。大孝禁止在县衙门口卖豆腐,被抓到法庭受审。一番辩解之后,知县平静下来,笑了笑,推荐他为秀才。大孝和素娥玩对联,素娥一直不消停,只好做了大孝的“老婆”。没有猜中的大孝和素娥,童心未泯地唱起了《竹马歌》。太公曹为了愚弄大孝,甚至把自己所有的竹林都砍光了,还请了名士举人和大孝一起对联。

雪逞能,白可以占领农村几天;云跟着雨走,天空黑的不多。

解说:这幅对联是代代相传的“具象对”,最大的特点就是“呼应”。句中说“田园”因“雪”而“白”,用来表示恶势力要赶走叶先生,要“占领”私塾的“田园”。大孝在对仗中说“天地”因云而“黑”,但云不会长久,以此安慰他对老师的尊敬,增强他与恶势力斗争的信心。

猫踩到了猫的头瓦;小鸡啄鸡冠花。

解说:这个对联立马出来。“猫头瓦”是形容屋檐下瓦形的俗称。因此,准确无误地写出句子并不容易。年轻的凌大秀当场就说对了,他很聪明。

砖后细羽禽死;粗毛野兽斯通先生。

解说:这个传说是清代蒲松龄少年时写的,也是无情的一对:细与粗,羽与毛,家与野,鸟与兽,砖与石,背与首。上下对联相对,但分开来看,都是两个意思相距甚远的字(无情):句句写实,师先生用砖头打死了鸡;对仗是嘲讽石先生无知(读作“一曝十寒”为“一暴十寒”),指其为“粗毛畜生”。

金水河边的金柳,从金鱼口中穿过;玉簪花在玉栏杆外,插在玉头上。

解说:有人认为这幅对联很配明代的才子解缙。是一个极好的“顶靶”。他的重点不是一个字,而是两个字“金线柳”和“玉簪花”。同时,中华全国联合会巧妙地用了三个“金”和三个“玉”来连接内容,这确实是一个著名的协会。

日元;风是平的。

解说:这幅对联是明代戴大彬与知府的“短对”。《全联》四字的“二字对仗”如果是“山花”对“海树”,“红太阳”对“天”的押韵对仗,就太笼统了。这幅对联的妙处就在于对“平风”二字的巧妙理解:风可以从门缝中进出,难道它的形状不是“平”的吗?这出戏用在少年之间的对话中,也符合孩子们的想象。

冯明;奶牛舞蹈

解说:这幅对联也是明代戴大彬与知府的对仗。就像上面两个字的对话,从对话中表现出乐趣。“牛舞”一开始很难理解,但古人曾说“百兽皆舞”。牛作为动物之一,当然能“跳舞”,很神奇。

虎皮床垫套的学士椅;兔毛笔写状元坊。

解说:这副对联是代代相传的巧妙对子。用“兔刷”来“虎皮床垫”,干净利落,新颖别致。以“状元坊”为“学士椅”,也表达了一个神童的野心和抱负。

鲈鱼有四腮,在松江占一席;螃蟹八足,九州横行。

解说:据记载,明代有一位御史到松江府视察,席间说:“鲈鱼有四腮一尾,为松江所独占。”这意味着地方法官在这里有垄断权。松江知府对他说:“八腿两爪的螃蟹横行天下。”把这个当做和老朋友的玩笑来回答。在电视剧中,更是化为类似对联,由知县王继烈与凌大孝对答,只表现出大孝的巧妙思维,完全没有讽刺的意思。

鸡蛋不加盐真的很清淡;猪肠没切好。

解说:这幅对联也是代代相传的谐音对。光、蛋、长、肠是同音异义。意思很明确,但回答很巧妙。再加上下面的对联,起到了突出凌大秀敏捷学习的作用。

孩子的腿是菌类;老板长得像胡椒。

解说:这幅对联是清代考场上王尔烈和考官之间的一场戏,运用了比喻修辞。“木耳”和“花椒”形成了一个工整有趣的对偶。剧中,外面的大洞穿的裤子比较短,露出里面裤子的边缘,像“木耳”。神力凌大孝很聪明,把一个老秀才脸上的老年斑比作“辣椒”正合适。

两个人坐在土上;一月明媚。

解说:这幅对联是晋代章宗和赵蓉李二的“联字对”。两个“人”和“地”组合成“坐”字;“日”和“月”合为“明”字。电视剧中引用了这幅对联,暗示了素娥和大孝成年后的关系。

闲的在门口看月亮;好好想想田野。

解说:这幅对联是“对开对联”:一个“闲”字对开,一个“门”,一个“月”;把“想”字拆开,就形成了一个“场”和一个“心”。汉字的结构很复杂,有些字是由几个字组成的。比如我们听到一个人姓“zhāng”,就会问“你是要鞠个躬还是要做个早章?”汉字的这些特点为“拆字对”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也爱我;鱼沿着水游。

解说:这幅对联是当代人创作的一对回文。第一联的读法,从去背到读,从背到读,都是同一句话,第二联也是。在回文对的构成中,中间的词称为“轴”,以它为中心,相同的词依次对称排列。这幅对联的“住”和“活”是“轴”。

门对门;我生活在成千上万的书中。

门短到一千根竹竿;万卷书的家族是悠久的。

门缺一千根竹竿;我家在万卷书里。

解说:这三胞胎都是传统单口相声《谢光棍》里的一对,比相声早在《故事会》里就有记载,但情节很简单。电视剧里引用这句对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第一副对联是大孝写的。为曹家削竹,因为不想让大孝有“对联之材”。既然没有竹子,大孝不是要自己脱下那一对吗?曹没想到“短”和“长”这两个字会加在山洞上下。曹家连根拔起竹子,大洞加了“无”和“有”两个字。曹家无奈放弃,从此怀恨在心,几年后矛盾更加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