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有哪些措施

新农村建设中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  另一个是如果真的还有人愿意关心农村文化发展问题,习惯的做法是把我们认为的城市优秀文化带到农村去改造农村的愚昧和落后。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人们也是从事着一家一户的分田单干,但是并没有因此导致散沙状态,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一直保持着群体的文化生活,这种活动成为在小农状态下维系农村群体存在的精神纽带。但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单干却成为真正的分家,没有任何公***财产,没有任何群体活动存在,没有公***事务,没有公***权威,再加上掠夺性的税收又“打倒”了唯一可以作为公***权力来源的基层政府。于是农村就再也没有合作的基础了。但是像中国农村这样脆弱的经济基础,没有群体合作又怎么存在和发展?散沙状态的农村对于权利的侵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就必然分崩离析。失去文化基础的农村社区必然衰败。所以,今天的文化的恢复与重建已经变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了。  文化重建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农村文化具有独特的动员作用。在农村很难让大家聚在一起,开个会都成为很难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说要唱戏,来的人就多了,而且来的人也会很高兴地参与组织和管理中来。所以我们的经验是在农村开会一般都会把文艺配合起来。我们一般的思路是:在新开的实验点,一般都要建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  2、文化建设起到了矛盾和解与社区和谐的作用。各个村社几十年来都积累了深刻的矛盾,最后导致整个村社的分崩离析。但是,文化活动就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文艺活动无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于不同信念,从来不说话的人,只要不是死敌,都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慢慢的就造成了一种和解和交流的氛围。这个作用在那种曾经有过冲突的社区作用非常的明显。  3、文化生活和经济组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文化的匮乏使得农村变得难以协作,没有合作文化基础的合作是很难想象的。在建立合作组织实践过程中,就不断地有农民问我们搞合作社又不是搞公益组织,我们搞文艺队干什么?后来农民自己找到了答案:文艺队和合作社互相补充。合作社借助文艺队给自己提高影响,增强凝聚力;而文艺队则可以借助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像合作社这样的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作为基础的组织,虽然可以在现有的农村村社建立起来,其基础却相当的脆弱,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信任和道德维系,只靠金钱和利益的作用,用不了多久就会跨掉。所以,合作社需要形成合作文化作为纽带。不仅仅是合作社,像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文娱活动都是其中必有的内容,没有文娱活动为内容的组织,发展多半都会出问题。  4、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舆论功能,创造了公***空间。用街头剧、唱歌、快板、戏曲等形式达到教育目的,农民会把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表扬批评,溶于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中,让农民高高兴兴的接受。不仅如此,这种娱乐也造成了一种公***空间,并进一步形成了公众舆论。舆论空间的形成,是农村社区真正形成的开始。在此之上,农村的公***生活才得以恢复,社区的完整性才会体现出来。  5、文化重建是社区再造的一个部分。文化建设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和城市不同,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但是农村的文化活动却相对单调。除了电视外,就剩下打牌、打麻将、聊天了,所以单调的生活不仅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畸形的文化方式,如赌博、******、黄色的泛滥;同时,也使得农村原本顺畅的人际关系更加变得冷漠,农村社会生活失去了光彩。如果想重新造就一个和谐农村生活,就必须先造就一个新的农村和谐文化。  农村现实是传统文化被我们的城市文化淹没了,其实农村因为缺少城市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方式,根本没有可能“享受”城市的所谓现代文化。在农村盲目推行城市文化的结果是把农村变成了半人半兽的妖怪。类似于我们在一位纯情的少女身上重妆涂粉,让她走猫步,结果是把一个好孩子变成了既不是少女,又不是贵妇那样的人。  而且这种城市文化对于农村发展而言很有危害:调高了农民的胃口,让她向往城市文明,但是城市又无法接纳他们进入,最后就是心在城市身在农村。或者虽然身在农村却拼命想去获得城市的奢华,以低微的收入去换取奢华的城市生活,最后必然头破血流。这是被城市文化入侵造成的怪胎。这些城市文化已经为害农村几十年了,所以这些文化的入侵要对农村的衰败承担相当的责任。用所谓城市的先进文化去摧残农村,农村的衰败就几乎是没有任何医治的可能了。这种文化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可能达到的。  农村的文化确实不同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可以依赖于昂贵设备投入和商业化的操作,是物质化的甚至过分商业化的追求。但是农村的文化却是另一种情境,简陋、粗放是外表,实质却是纯朴、真诚和简单。所以伴随这种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活动也就要求自然、简单、直白和不过分依赖设备。比如唱歌,基本要求是要声音大、直白,不能过分忸怩,同时色彩要鲜亮等;农民的舞蹈一般也要贴近生活,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农民的学习活动也要求和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  农民一般比较喜欢的娱乐类文化活动形式是唱歌跳舞、秧歌、龙灯、腰鼓等。只是村里已经很少有类似的活动了,也没有什么人来组织这些活动了。合作组织正在改变了这一切。几乎有合作组织的地方就有文艺活动,有合作组织的地方就有学习,农民的认识是:不学习的合作社是愚蠢的合作社。大学生们入村以后举办的“十佳儿媳” 评选、“五好家庭”评选就成了村里一个很好的文化庆典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很好的恢复公***生活和道德传播的作用。  以倡导合作和奉献为基本内容的合作文化其实是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合作的文化而指望农民的合作组织能够健康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的关键是能否重新建立农村的合作文化。所以,一个经济体就应该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我们可以把文化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英型的文化活动,如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的腰鼓队、龙队、豫剧团等,这类形式的文化活动一般参与的人较少,技术含量高,只适合少数人参与,而且成本高。另一种是大众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大众参与型的,一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什么成本,甚至对参与人员也没有什么限制。这种活动具有着相当的大众娱乐性,如秧歌队、象棋等。农村文化既是大众的,也是精英的。我们要靠精英的文化给我们提高水平、比赛表演、也作为获得收益的手段;但是同时也是大众的,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大家都玩的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我们不能为了好看,为了赚钱就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那样我们就失去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目的。  农民们把文化分成三种:灰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灰色的是指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没有好处,但是也没有很大的坏处;黄色的就是色情文化,现在在农村开始泛滥;红色的文化,就是有利于农村进步和农村文明的文化,这种文化有的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有的是经过对灰色的文化改造的。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要红色的文化。红色的文化也应该是进步的文化,应该是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是本土的,进步的,生活化的,真实纯朴的,体现群体合作的。本土的要求是为了保持本地文化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适应性;而进步性、真实纯朴性则是为了和旧文化和物利文化相对抗;它要求返回到本真生活中去,恢复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而群体合作性则更是体现出今天农村发展现实的要求。